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朱宝德: 滨州和北纺成就自己 生命中最浓重一笔留在滨州

鲁北晚报 2014-09-04 17:54 大字

■北纺的文体活动 ■纺校时期的朱宝德(右一)

>>大学毕业分配到青岛任教 

自愿到北镇成为一名工人

用朱宝德的话说,他自己这辈子从没坐享其成,因为自打上班之日起,他所从事的每项工作几乎都是开创性的。

1963年,19岁的朱宝德考上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前身),第一次离开青岛。4年后,他与其他9名毕业生一起分配到青岛市第三十二中学。

上班第一天,校领导就告诉他们,学校要改变传统办新事,“学校联合一家机修厂,准备改成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生半工半读。用现在的眼光看,其实就有了职业教育性质办学机构的味道。”朱宝德说。

第一次走出校门,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朱宝德既兴奋又愉快,全身心地扑在了工作上,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心里逐渐起了涟漪。

“在当时的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非常低,我们动不动就到崂山里面劳动,学到的知识根本无从发挥,那时感到很压抑。心里有个强烈愿望,就是丢掉教师身份,尽快成为一名工人。”朱宝德说。

1968年,朱宝德的爱人毕业,分配到了当时偏远落后的“北三区”之一惠民地区行署所在地北镇工作。

“那时自己年龄也不小了,爱人在北镇落了脚,自己就想尽快与她安家团聚。当时正好青岛国棉四厂在北镇有家分厂,1968年春天我到厂里去过一次,厂里急缺宣传人才,我在学校期间的强项就是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当时就和厂里达成了初步意向。”朱宝德说。

1968年4月,已下定决心的朱宝德来到崂山县委组织部,主动提出要到北镇当一名工人。批文很快拿了下来,在拿到文件后,朱宝德才第一次跟家里说了这件事,“母亲知道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在她内心里,是绝对不希望我离开青岛到北镇去的。”朱宝德说。

4月22日,朱宝德正式到厂里报到,并提出请求:就想当一名车间工人,就这样,朱宝德被分在了前纺车间。

>>组织文体活动 

活跃企业氛围积极影响北镇

虽然人在车间,但因为厂里缺乏宣传人才,宣传工作又急需开展,朱宝德就兼职了宣传科的工作。“除了车间工作,厂里的壁报、宣传栏基本都是我负责,其他的一些文化体育活动也逐渐开始办了起来。”朱宝德说。

1971年,北纺组建党委,朱宝德从车间被调出,担任宣传科干事,同期到政治处等科室上任的还有后来曾担任惠民地区纺织局局长的苏爱华和曾担任过惠民地区纺织局党委书记的陈燕春等人。

到宣传科后,包括后来又到了厂工会,朱宝德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抓文艺、体育、劳动竞赛和宣传等工作,北纺的职工文化活动也逐渐红火起来。“北纺的文化活动,绝大多数都开创了惠民地区的先河。”朱宝德说,“就拿管乐队来说吧,在惠民地区,之前哪见过鼓、号、管这样的洋玩意儿?谁听过管弦交响乐?北纺不但有,还是46人的庞大建制,排练了许多曲目,当时管弦乐队拉出去之后,在地区引起了很大轰动。”

“那时厂里很多重大节庆日,都会有管弦乐队的身影。直到现在,这些乐器还都放在现在的一棉呢。”滨州一棉综合处处长陈永亮告诉记者。

那时,北纺组织起了篮球队、足球队以及田径队,不但定期在厂里举行各类比赛,各支队伍参加地区比赛也连续夺魁。地区以北纺各支运动队为班底,组建了当时的惠民地区队,参加全省比赛获得不俗成绩。

为了丰富厂里的文化生活,北纺建起了图书馆、俱乐部,组织了电影放映队,组建了全区第一支话剧团,各种文艺演出不但活跃了企业内部氛围,还积极影响并带动了北镇乃至整个惠民地区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普通人眼里,北纺为滨州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或许距离有些远,但北纺文化和时尚领域对北镇的影响确实让人可感可受。虽然北纺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如今更多的滨州年轻人甚至连北纺为何地何物都不了解,但在老北纺、老北镇人的心中,北纺永远是一段宝贵的记忆。

从1971年至1979年的8年多时间里,朱宝德一直在厂里从事文化、体育、宣传相关的工作,直到厂里办起电大班。

□晚报记者 张卫建 高超

按照约定好的时间,8月21日一早,本报赴青岛采访小组从青岛市区驱车至青银高速公路,约60分钟车程后,到了本次采访的目的地即墨市蓝村镇。

蓝村,地处青岛市西北部,古夷国所在地,近代因胶济铁路而得名。胶济、蓝烟铁路在此交汇,青银高速穿境而过,便利的交通使得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小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级重点镇、山东特色产业乡镇,是镶嵌在这座小城桂冠上的两颗明珠。区位、经济、人文等多种优势叠加,不但吸引了众多企业落户于此,不少学校也纷纷在此扎根,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就是其中一家。

朱宝德,我们当天要采访的主人公,原滨州职业学院院长,目前担任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青岛校区院长。虽已是古稀之年,但老人精神矍铄、步履矫健、思维敏捷。见到记者一行,老人离着老远就招手欢迎,单凭口音,老人一口地道的滨州话让人很难分辨他其实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

“1969年到北镇就业,2005年退休离开,36年,大半辈子交给了滨州。滨州培育了我,我把自己最好的时光也奉献给了滨州。”朱宝德说。

>>担任纺校校长 成滨州纺织人才基地

“文革”结束,特别是八届二中全会之后,国家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恢复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因为“文革”中各大中专院校停止招生,缺少工程技术人员,成为当时生产一线的突出问题之一,为了尽快弥补这一断层,国家恢复高考,各厂矿企业普遍开办夜校、培训班,进行在职人员教育。1978年,北纺开设了职工大课堂。。

当时,北纺厂里的本科大学毕业生并不是很多,朱宝德就是其中一个,他被选为教师为全厂青年职工授课。接受过系统高等教育,本身学的就是师范专业,加上自己的细致备课和独到的授课方式,这让朱宝德在新的岗位上如鱼得水,他的课大受欢迎。

“最开始是在小教室,后来因为人太多就改在了大会议室。”朱宝德说,“也是在这个时候,厂里员工对我的称呼从‘老朱\’变成了‘朱老师\’。”

次年,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办电视大学,利用电视这一新兴事物,为各地培养专业人才的大背景下,北纺电大班正式成立,首期招收学员30人,朱宝德顺理成章成为任课教师。

“那时我开始反思,当初选择当工人的决定是不是错了?教育事业,也许更加适合自己。”朱宝德说。

北纺电大班在全省虽然起步较晚,但教学质量和成绩却在省内赫赫有名,办学仅一年,就成为全省标兵。1982年,北纺电大一期学员毕业,学员全部走上了企业技术、生产、基础管理岗位,在众多学员中,走出了大批管理人才,多人后来担任了滨州一棉、二棉的厂级领导干部。

按照地区纺织局要求,为给全市培养更多纺织人才,1982年,北纺开办电大二期班。与此同时,地区纺织局开始筹办职工中专学校。次年,惠民地区纺织职工中专学校正式招生,朱宝德担任教务处代理主任。

“我们那时真是从头开始,白手起家,学校从领导到普通教职工到学生,都在为把学校办好努力。大家的付出没有白费,学校成立仅一年,就被纺织部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先进学校。”朱宝德说。

1984年暑假,朱宝德回到青岛,准备在老家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但刚到家第三天,一封电报就发到家中。“电报就两个字:速回。”朱宝德说,“我知道肯定有急事,就赶紧通过长途电话找到了纺校首任校长崔学理。崔校长在电话中说,纺校要调整领导班子,由我担任校长,他改任副校长。后来我才知道,当时中央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实行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崔校长推荐我担任校长。”

当天晚上,朱宝德就乘上返程的火车,第二天赶回滨州,走马上任纺校校长,一干就是12年。

在教学中,朱宝德和学校教职工一起大胆创新,总结出了“小专业定向培养”、“多证制”等教学方法,多次在全国纺织系统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连续获得纺织部表彰。朱宝德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纺织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地区拔尖人才。

北纺电大、惠民纺校为滨州纺织培养了大批人才,当年的毕业生不少已经成了企业家,当上了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等,其中不乏张红霞、崔旗这样的佼佼者。

>>危难中接手教育学院 开创性建设职业学院

1995年,是朱宝德担任惠民地区纺校校长(后改为滨州工业学校)的第12个年头,就像朱宝德自己说的,自己从来不是一个坐享其成的人,从教师到工人再到教师直到校长,工作中一直在做新事,“当时我就想,工作应该会有所变动了。”朱宝德说。

“1996年春节刚过没多久,我从外面回到家里,正准备换拖鞋,老伴让我先别换,说时任地区教育局长王乃信给我打了好几遍电话,好像有事找我。我赶紧给王乃信回了电话,他直接问我在哪,并马上让人接我。”朱宝德说,“我没有猜错,王局长找我谈话,其实是组织上的考虑,准备让我接手当时的滨州教育学院。教育学院当时的情况我有所了解,内部问题很多,是个烂摊子,从我内心来说是不想过去的,就以各种理由推脱,但王局长就抓住了我的两句话:‘一,做为党员必须服从安排;二,我朱宝德不是不识抬举\’,就这样,确定我接手教育学院。”一些朋友听说这个消息后,纷纷劝朱宝德不要去,但这反而更激发了他的热情,“我下定决心,要做,就一定做好。”朱宝德说。

1996年,朱宝德被任命为滨州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他从改变学校基本面貌做起,进而对分配制度、目标管理、教学质量一一重新规划设计,时间不长,教育学院面貌焕然一新。

5年后,原滨州师专、滨州电大和滨州教育学院合并,朱宝德担任新师专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仅在这个新岗位上任职一年,2001年,原滨州农业学校、滨州卫生学校、滨州工业学校、滨州经济学校以及滨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成立滨州职业学院,朱宝德被任命为院长。

2001年农历正月初八,四校一所被正式宣布合并,学校迅速确立了“稳、准、快”的三字合并方针,合并过程平稳度过。“在建校过程中,我们确定滨州职业学院起点一定要高,理念一定要清,走专业建设、顶层设计,必须达到省级示范学校的水平。从基础建设开始,到学科规划,学校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个专业,都凝聚着我们的全部心血,2004年,山东省公布了十所示范化职业学院,其中就有滨州职业学院。”朱宝德说。

如今,滨州职业学院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成功入选被业内人士誉为“高职中的985与211”的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这其中,少不了当年建校之初筚路蓝缕开拓者的功劳。

在日常生活中,朱宝德爱好广泛,喜欢摄影,酷爱读书,喜听交响乐,还画得一手好油画。1956年,他的一幅作品还险些把他送进中央美院少年班。因此按照他的设想,退休后,要好好享受一下这些爱好。

但从2005年正式退休至今,近10年时间过去了,朱宝德依旧是“退而不休”。“早在2005年之前,省内就有几家高职院校找到我,希望我退休后能到他们学校担任领导职务,当时都被我婉言拒绝了。”朱宝德说,之所以后来改变主意,是因为一件小事,“退休后我闲了一个月,在一次听音乐时不知不觉睡着,手中的报纸落在了地上,这让我猛然惊醒。长期这样下去,我会不会老年痴呆?自己干了一辈子事,就这样闲下去?巧的是,德州一家职业学院要在青岛开办分校,几次邀我出山,考虑到这里离老家也近,还能发挥自己的一点余热,就接受了他们的邀请。在这个岗位上,也干了将近10年了。”

谈及自己的前70年,朱宝德说生命中最浓重的一笔留在了滨州。“在滨州工作生活36年,做过普通工人,当过教师,担任过领导,经历很多,北纺大环境对我影响很大。日后一些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得益于在北纺的锻炼。”

说起北纺对滨州的影响,朱宝德认为贡献不仅仅是在工业拉动和经济贡献,对滨州当地的人文、意识形态的引领也是不可磨灭的。

如今,朱宝德还时常想起北纺,想起那些老工友,初玉孔、唐明全、胡政解、刘云恩等一个个名字被他提及,“他们身上的那种奉献、对事业的无怨无悔的精神,让我收获很多。”“感谢北纺,感谢滨州,虽然说感谢显得有些见外。”朱宝德说得很动情,“老年回到了青岛,但滨州那方热土总让我魂牵梦绕,那里,是我的故乡。”

>>感恩滨州和北纺对自己的培育

滨州永远让自己魂牵梦绕

新闻推荐

周村区扬尘污染治理取得新突破

...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