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十一次为蓝章立坊表在即墨得皇帝赐葬的仅此一人
仕途上的蓝氏子孙,不管在哪朝哪代,也不管自己身居何位,他们都秉承蓝氏家族为官的宗旨:不贪腐、不谄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尽管他们没有做到太高官职,却也成为朝廷上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为官尚且如此,那在做人和生活方面,就更无话可说了。
无一贪腐的蓝家
即墨文史专家、蓝氏二十世后人蓝信宁说:“蓝氏家族自宋元至明清两朝,家族兴旺,人才辈出,他们秉承儒家思想,为官者清正廉明,忠君报国。仅明清时期,蓝氏就出了五位进士(一位武进士),九位举人,五十六位贡生、庠生、监生等有上百人。”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点:都是自学成才、官位不高,但都有一定影响力、都看不惯奸诈小人的恶行、都是遭到陷害而落职。只是,因个性不同,他们的政治结果差别也很大。
第一位入仕者蓝章很理性,尽管被奸人所害入狱,重新回到朝堂上的他依然兢兢业业履行自己的职责,后又培养出了那么多优秀子孙,所以朝廷曾十一次为他立坊表,“进士坊”、“少司寇坊”、“父子进士坊”等。到了晚年想退休,递了三次辞职信才被允许。去世后,嘉靖皇帝不仅赐葬还御书“慎厥身修”赐予蓝章。即墨历史上名人辈出,得到皇帝赐葬的也仅此一人。
蓝田,思想活跃又很有个性。为官的他最缺少的就是父亲身上的理性,所以当被奸人陷害,他干脆彻底离开了那个复杂的政界。当然还有蓝再茂、蓝润也同样遭人陷害后结束了政治生涯。
除了他们,蓝氏其他子孙在不同岗位上也都各有成绩留下美名:八世祖蓝思绍,明礼部儒士;十世伯祖蓝涺,武进士,诰授昭勇将军;十世祖蓝深,江南临淮县知县,他替百姓缴纳赋税不让声张,城里来了大盗,为了交差,有人用小盗来顶罪并迅速灭口,蓝深得知后抗争不成罢官回乡;还有蓝启延,康熙庚辰进士,累死在任上……
陈海波说:“几百年来,蓝家陆陆续续上百人入仕为官,却没有一人贪腐。”
爱文学建书院的蓝家
相比较蓝家在仕途上的成就,在文化造诣上,更显大家风范。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先贤留有著作者四十余人,著作一百余部,许多著作被收入清朝的《四库全书》里,其中不少作品反映了民生疾苦,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这在当时的封建统治下是难能可贵的。
“蓝家人爱读书、必须得读书,即便没有取得功名,也得知书达理。”即墨文史专家郭天若说。这一点,从办书院就能清楚地看出来。
在蓝氏三世祖蓝福盛时,蓝家先建了东崖书院。后来蓝章退休回家发现,东崖书院紧靠城里,环境不好,便在崂山华阳山下又建了华阳书院,聘请有资历的老师前来授课,他一心培育蓝氏子孙。蓝信宁说:“华阳书院占地亩余,东西两排各三间,取名紫云阁、望月楼,书院南溪边石上还有蓝章亲笔写的石刻。他的三个儿子蓝田、蓝囦、蓝因都在这读过书。”
华阳书院曾经是即墨规模最大、人才最多的书院,附近的许多学子都来求学。一直到民国,这座存在了400多年的书院走到尽头。2011年,蓝信宁曾经到崂山寻找书院遗址:“眼前只剩下一些断砖残瓦,曾经的房舍早已被开垦成果园,樱桃、杏树……因势而立,沉默无语,仿佛在废墟上静忆往昔,思索年华。”蓝章号大崂山翁,他所撰《重修慧炬院佛殿碑》,是现今研究崂山佛教慧炬院的重要资料。
酷爱文学的蓝田在结束短暂的政治生涯后,也回到了即墨,建了座“可止轩”,整日呆在里面,外事不与,只是读书写诗。即墨博物馆副馆长陈海波说:“蓝田精通书法、绘画,其篆、隶、楷、行、草五体俱精,是真正的文学大家。”至今,即墨市博物馆还保留着三幅蓝田的绘画作品。
曾经是武进士的蓝涺在明王朝灭亡后,郁闷至极,也在崂山华楼山附近选了个地方建了三间茅庐隐居,取名“读书楼”。1934年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视察,得知这里曾是蓝氏子孙读书的地方,便将村名改为“书院”,就是如今崂山区北宅街道的书院村。
一直到蓝信宁的祖父蓝水,不光在诗词歌赋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是崂山文化的传播者,著有《崂山志》,成为后人研究崂山的重要资料。蓝水去世后,即墨文史专家、画家赵宝云曾高度评价说:“墨城再无夫子,崂山少一知己”!每一代蓝氏子孙都在文学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只可惜,仕途不够显达,又身居偏远的即墨城,蓝氏家族的这些诗词文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
乐善好施的蓝家
书,让蓝氏家族走上官场、让他们有了人生的精神寄托,更让他们在做人行事方面留下好口碑。郭天若说:“要看一个家族是不是真的文化世家,还得看他们在百姓中的影响力。蓝家几代人乐善好施,从未出过一个扰乱社会的人,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的地方。”
蓝氏四世祖蓝铜在路上看到一人躺在雪地里,瑟瑟发抖,昏迷不醒,当即脱下身上的狐裘大衣披在他身上,扶他到村里,喝下一碗热粥苏醒后,再送他离去。蓝田更是位仗义高尚之人。曾经即墨城儒学祠年久失修,他捐钱重新建了学祠。有一年即墨遭遇大灾,民不聊生,他多次慷慨解囊救助贫困无助者,给那些已经死去却没钱下葬的百姓买棺材,又捐出土地让大家埋葬,先后捐出了50余亩。
蓝田有一位莱州的好朋友刘英,到宁州知州上任途中,经过即墨,把许多行李暂时存放在这里。后来,刘英在赴任途中遭遇不幸,全家人葬身水中,蓝田知道后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刘英的胞弟,将留在家中的行李全都还了回去。
还有历城一位叫周秀的官员。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在他去世后,蓝田把他的儿子接到自己家中,亲自抚养,直到他考上庠生。蓝田对外人仗义疏财,在家更是表现出了一位大哥应有的气质和风度。按照当时的制度,蓝章的子孙可以有荫官的机会,这种时候一般都是老大优先的,但他却把这个机会让给了三弟,要子孙凭借自己的本事进入仕途。太宰御史们称赞他:“义气振扬于台宪,清风表正乎乡闾。”
还有九世祖蓝再茂,辞职归家后,便整修祖茔祠堂,续修族谱、家乘,修缮书院学堂,教授子弟读书,捐钱修建即墨的东城墙及文庙等等。诸多事情,口口相传。怪不得现在问起即墨蓝家,人们依然会竖起大拇指:“那家人耿直、忠厚。”
物是人非的蓝家
只可惜,曾经的东崖书院没有了、华阳书院消失了、可止轩、读书楼等遗迹也都找不到了。就连嘉靖皇帝赐给蓝章的墓地,还有蓝田的墓地也都在“文革”中被拆毁。剩下的只有蓝信宁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四处搜集来的这些历史资料以及祖先们的文学作品。
八百多年的蹉跎,蓝氏家族的一些传统早就被消磨光了。现在的蓝氏后人已经发展到了二十五世,大家早已分散各处,他们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老师、有的务农,还有的经商。很少有人再闲下来去做祖先最喜欢做的事情:研究文学。
但蓝信宁说:“尽管如此,有些风俗还是有点典型的蓝家特色的。”比如,一般人过小年夜是23日,但蓝家却是在24日过。“听老人说,之前蓝家有个老祖先在外地当官,快小年的时候他赶紧往回赶,但回来也24日了。打那之后,蓝家人过小年都选在24日,就为了等全家人都到齐了,过个团圆年。”
别的家族过年时,一般都会祭祖挂“祝子”,而蓝家却不挂“祝子”,却是供上上三代的牌位。因为蓝家有祖庙,在城里有蓝章的祭庙,城北有蓝章、蓝田等蓝氏祖先的墓园,城东有蓝氏远祖以及蓝再茂、蓝润的祭庙,崂山的蓝家庄、书院村有四世祖蓝铜以及蓝氏各支的祭庙,每年的初一,蓝氏子孙都会去祭拜。
清明、十一去祖坟祭祖烧纸时,别人一般烧完纸钱后都会在坟头上再压几张纸,意思是表示这块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而蓝家人从未压过,因为蓝家一直有专门的看墓人。此事要从蓝章说起,蓝章去世后先被葬在了崂山书院村,还请了专门看墓的人,后来嘉靖皇帝赐墓地,蓝章的坟墓便搬到了即墨城北,但看墓人一直留了下来,外称南茔。从那之后,人们都知道,蓝家是个大家族,也一直都有看墓人。
采访结束时,蓝信宁递过来一本书《蓝田诗选》,封面上一位身穿长袍的人坐在草地上,那人便是蓝田。再看此时的蓝信宁,虽然隔了14代,但确实有一些神似的地方。后来记者意识到了这个相似的地方在于表情:温文尔雅!也许,这就是蓝氏家族固有的气质吧!不管历经多少年多少代,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会改变。
和自己小时候一样,在儿子很小的时候,蓝信宁也给他讲蓝氏家族各位祖先们的故事,他不知道这样的讲述能不能继续传承下去,也不逼迫儿子一定要去喜欢文学,他只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儿子:“你是蓝氏家族的子孙,你要懂得‘耕读传家,诗书继世\’。”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感谢蓝信宁、陈海波、郭天若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新闻推荐
憋着一肚子气为患者讨回200多万开发区医调委的不少做法可以学学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会看得远,开发区医调委起步比较晚,但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受理调解申请38起,成功为患者索赔200多万元。青岛市医调委今年...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