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说向秃尾巴老李求雨很灵验慈禧太后还亲书“泽周壮武”

城市信报 2013-07-18 13:09 大字

龙山上的龙王庙,又名龙神祠,相传始建于南宋初期,明嘉靖六年重修。大殿之上供奉的黑龙王神像正是秃尾巴老李的化身。一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老庙被毁之前,龙山每年都会举办大规模的庙会,名目基本分为两种,一是六月十三秃尾巴老李的生辰,再有就是不定时的“取龙牌祷雨”。清朝山东省境内被誉为求雨灵验的庙坛有七处,其中以即墨龙山龙王神行雨最灵。从明朝至民国,每逢天旱各地前来取龙牌求雨者络绎不绝,因为效果灵验慈禧太后曾亲笔题写匾额“泽周壮武”悬挂于龙王庙内,大军阀张宗昌还曾铸造铜质镀金龙牌送往龙山还愿。

老李托梦云游道人铸造铜牌

前文提到,秃尾巴老李制伏了几条盘踞在龙山的孽龙,并命他们镇守山东周边航道。但毕竟老李还要回黑龙江,不能终日盯着他们,为防止几条孽龙再次作乱,他便托梦给昆仑山云游道人张道士。张道士在一条黄绸上写了一道咒语,沉到龙山天井底,以此镇压孽龙。而当天旱时,只要把黄绸取出,老李便知道家乡天旱,会及时回来行雨。可十几年后,黄绸在池底腐烂,已经失去了功效,当张道人再次云游至龙山时,便集资铸造了两面铜牌放到了井中,一来可以镇孽龙,二来用以求雨。这两块铜牌被人们称为“龙牌”,天旱时去龙山取龙牌祈雨的风俗延续了几百年,秃尾巴老李也成为人们敬奉的行雨灵应的龙王神。

以上是民间传说的“龙牌”来由,云游四海的张道士是否真实存在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龙王庙的天井里却真真实实的留下了63块龙牌。周遵希老人就曾于1992年参与指挥过这些龙牌的挖掘工作,其中有43面铜牌、两面银牌,出土时全部字迹清晰,而另有18面铁牌,除光绪三十二年和民国九年造的两块字迹清楚外,其余的都锈蚀成了光板。据介绍,这些龙牌年代最为久远的两面为明朝嘉靖二十四年铸造并投入天井井底,距今已经有450多年的历史。两面龙牌,一为正牌(16×22平方厘米),一为副牌(15.5×22平方厘米),材质均为黄铜。正牌上书:“杀人偷盗脑开血,贪人诳语厌尘埃。吃酒吃肉一时死,手接铜钱天降灾。”落款为“嘉靖二十四年正月十五日领头僧人大乘”。后人猜测,当年这位法号大乘的高僧,是看到当地贪官污吏狼狈为奸鱼肉百姓,甚为气愤,于是就制作了这两块刻有偈语的龙牌投放于天井之中,以警告他人弃恶从善。其实单从文意来看,与求神降雨毫不相干,纯系佛门中的警示之语。

祷雨龙牌曾传遍全国

虽说最初的两块龙牌跟祷雨没多大关系,但龙山秃尾巴老李行雨灵验的说法却在即墨境内人尽皆知,多次的有求必应很快让老李的名声传出了山东,走向了全国。陕西、北京、东北等地如遇旱灾,也开始派人前往即墨龙山取龙牌祷雨。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了龙牌严重供应不足的局面,即墨知县和当地豪绅又增铸了十面龙牌沉于池底,这十面铜牌的正中都刻有“即墨县天井山行雨灵应龙牌”的字样。凡是来借取龙牌的地方官员,在祷雨成功后,都要回龙王庙还愿,或唱戏志庆,或赠帐赠匾,或增修庙内某一工程以表谢意,当然也有人铸造一面新的龙牌一起送回,所以沉在井底的龙牌越来越多。

“其实龙王庙的龙牌总共有73面,因为有些龙牌借出去后没有被送回来,所以最后就只剩下了这63面。”周遵希告诉城市信报记者,从落款来看这些龙牌来自胶州、平度、潍县、高密、滨州、邹平等数十个地区,可见龙牌当年惠泽地域之广泛。据《大留村志》记载,光绪二年更是有陕西地方官来请龙牌,可当求雨成功后,地方官员却并不急于将龙牌归还,时任陕西汉阴通判、祖籍即墨大留村人周铭旗得知此次降雨是龙山龙牌的功劳后,唯恐故乡的龙牌失传,故责令地方官员迅速将龙牌送还龙王庙,这块明朝嘉靖年间的龙牌才失而复得。

慈禧太后钦赐御笔

在龙山龙王庙大殿门前,至今悬挂着一块“泽周壮武”的牌匾,相传是慈禧太后亲笔所书,但记者反反复复仔细查看,也没找到太后的落款,周遵希老人笑着说:“别找了,真迹早在解放前就毁了,这一块是后来仿制的,不过这四个字确实是慈禧钦赐的。”

相传,光绪十年,北京地区大旱,永定河断流,北海湖干枯,草木花卉更是枯死了一地,连紫禁城里的供水都困难。这大旱属于天灾,任凭满朝文武想破脑袋,也没找到一个可行的解决措施。此时,有工部大臣禀告慈禧:“山东即墨县龙山龙池内有龙牌,求雨最灵,陕西曾到龙山取过龙牌,结果路经之处连降大雨,五谷丰登。”慈禧本来就信神敬佛,立即召来吏部尚书,命其前往即墨龙山取龙牌祷雨。

这龙牌也实在灵验,取回龙牌的官员刚刚走到京郊,天上就开始乌云密布,正在部署设坛迎接龙牌的慈禧闻报,高兴得乘轿迎出十里。果然不一会儿就风雷大作,大雨下个不停。次日河满沟平,大地生辉,朝廷上下皆大欢喜,纷纷赞扬龙山龙牌的灵验,光绪帝为秃尾巴老李行雨有功,封其为“九江王”。慈禧太后则赐花皮灯笼一对,并亲书“泽周壮武”金字匾额,派钦差大臣送至龙山,一路敲锣打鼓,好一番壮观热闹景象。

“汉高祖刘邦曾将追随其多年的都尉宋昌封为壮武侯,封邑就是即墨地区,所以即墨又被叫做壮武县,而慈禧太后这四个字的含义则是秃尾巴老李把即墨照顾得非常周全啊!”周遵希说。

张宗昌曾铸造龙牌还愿

“铸造龙牌的除了古时候的道人、僧侣,就是各地官员,这些官员多是知州、知县一类的地方官,而在所有铸造龙牌的人里面,官职最大的莫过于张宗昌了。”周遵希表示,除了清朝的皇帝、太后信奉龙牌,连民国时期的军阀老爷们也不例外。

1924年,张宗昌在军阀混战中得胜,次年初段祺瑞政府任命他为山东督办兼省长。1925年四月初八,张宗昌在徐州为母亲侯氏祝寿,却赶上山东闹春旱,张督办正烦心此事,手下一名谋士就来献计献策了。此人向张宗昌讲述了龙山祷雨龙牌的故事,建议督办派人去即墨求雨,张宗昌马上同意了,并许愿如果求得普降甘霖,必定敬献龙牌还愿。

这年四月底,张宗昌由徐州赶赴济南,一到山东地界就听说山东境内近日来甘霖迭沛,丰收在望。张宗昌听了心中大喜,认为这一定是“取龙牌祷雨”的功劳,于是决定东巡,至青岛、经烟台,再回原籍掖县祭祖,路经即墨时,特向龙山黑龙王敬献龙牌一面。

虽说张宗昌还了愿,可却不似其他官员般虔诚,既没有斋戒沐浴,也没有设坛诵经。虽是一路旗锣伞扇相送,鼓乐喇叭齐鸣,而张宗昌本人却并没到现场,只是派他的谋士做代表将龙牌送进了龙山。这块刻有“甘霖迭沛”的铜质镀金龙牌,长21.6厘米,宽16厘米,重1000克,无论是材质还是体积在众多龙牌之中也并不出众,与其身份似乎不太对等。

四十六年后龙牌重见天日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求神祷雨的习俗早已被淹没在历史的风烟中,但在大留村老人们的记忆里,那场面却历历在目。“这龙池深十四五米,两侧又都是陡峭的岩石,可不是谁想下都能下的,每次有人来求雨取龙牌,必定要派这一片水性最好的人下去。”周遵希老人小时候就曾亲眼看过几次求雨,每到这个时候,龙山上总是站满了看热闹的村民。“别看都是春天、夏天天旱,但那池里的水却凉得很,水手下去之前必须先喝上一碗白酒暖身。然后就见天井的西北角四五个人开始往下送绳子,那人顺着绳子慢慢滑下去,那时池边的石缝里还长着一棵歪脖子杏树,水手下水前脱下衣服往那树枝上一挂,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开始摸,先摸着哪面就算哪面,然后再用口衔着游出水面。”此时再看岸上,道士早已在一旁手持托盘候着,等到龙牌一上岸就端着龙牌进了大殿,放在殿中的架子上,众道士就开始念经,而前来求雨的人也必须同跪于殿前,待到经念完,就用轿子将龙牌迎走,一路必是吹着喇叭,打着旗锣热闹非凡。

“龙牌送回来的时候,仪式就简单多了,老道士用纸捻成线,绑在龙牌上,吊着一点点往井里送,纸线一接触到水就化掉了,而此时龙牌会在水面扑腾几下,然后就沉到水底了。”周遵希介绍,1946年,龙王庙在战火中被毁,庙宇被拆、黑龙王神像也被推倒,大块的碎砖瓦砾全部被扔进天井,而井底的龙牌也随着龙王庙的荒颓沉寂多年。

1992年,留村镇政府有意重修龙王庙,找来十三个精壮的小伙子,前后用了十五天的时间将尘封多年的天井清理干净,而池底的63面祷雨龙牌也终于在46年后重见天日。1993年4月,留村镇政府重修龙王庙,总建筑面积1300余平方米,并于1994年2月竣工。据《龙王庙碑文》记载:“龙王庙仍建于原址,光绪十七年建于山下之观音殿移建为西配殿,增建财神殿为东配殿,祀比干、赵公明、范蠡。改原走马式山门为三进并联山门,增建影壁一座,扩建两厢和山门前台阶。重修之殿宇,仍保持原道俗近似之风貌,而规模有所扩大。”如今63面龙牌中,有61面保存在即墨市博物馆,新的龙王庙建成后,为纪念秃尾巴老李,就将其余两块重新沉于天井。

随着秃尾巴老李传说先后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龙山庙会也于近年重新举办了起来。据龙山街道办工作人员介绍,如今龙山每年会举行两次盛大的文化节会,一是二月二龙抬头的庆祝活动,二就是秃尾巴老李生日这天的龙山庙会。本周六(7月20日)就是今年的农历六月十三了,若有读者想亲身感受一下数百年前流传至今的龙文化,不妨前往龙山一探究竟。如果那天刚好下起了雨,那一定是秃尾巴老李回来拜祭母亲了。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感谢即墨市龙山街道办对本文的帮助)

新闻推荐

青岛第一个姓王的人叫王吉他是西汉谏大夫

最新版“百家姓”,王姓以9500多万的数字,成为百姓之首。同样,在青岛第一大姓也是王姓。但903378名王姓市民是否知道,青岛最早姓王的人是谁?他为何来...

即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即墨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