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无阻爱传递“救命血”从青出发

青岛早报 2022-03-22 10:51 大字

早报3月21日讯 21日下午3时许,物流员小王提着一个保温箱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走出来,然后直奔青岛火车站,搭乘最近一列高铁赶往指定“交货”地点济南。这个箱子里装着的是刚从青岛市第13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豪体内采集的300毫升造血干细胞。当晚7时许,传来济南医院签收并开始对患者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消息。记者从青岛市红十字会了解到,这是中华骨髓库首次在青岛进行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采集工作,青岛市红十字会、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单位紧急联动,保障了这份“救命血”在疫情防控期间顺利送到患者所在地。

多方配合保障捐献

今年1月份,24岁的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分厂检修轴承组装班组钳工王豪接到通知,他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留样和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王豪毫不犹豫答应捐献,经过了高分辨检测和体检等程序,确定21日实施捐献采集。王豪和患者分别做好了准备,只等待到时间王豪去济南实施捐献。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原本的捐献计划。怎么办?一旦延误捐献时间,对患者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就在大家担心的时候,青岛红十字会、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到了这项特殊的“任务”——协助中华骨髓库采集造血干细胞。离3月17日的采集动员任务开始还有3天,在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完成这项工作并非易事。青岛市红十字会紧急联系供者、采购生活用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积极协调床位、药品等,一切紧张有序地进行。

按照医院疫情防控、安全就医要求,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采取封闭化管理,为了顺利完成采集任务,为捐献者王豪设置了一个专属病房,实时监护、力保采集安全。血液科专家赵春亭团队全程医疗跟进,合理安排膳食、科学指导锻炼,处处尽心尽力。

专属病房内积极做准备

3月17日,王豪住进青大附院血液科专属病房,开始做捐献前的准备。 “捐献之前的准备就是注射动员剂,让体内的造血干细胞活跃起来。每一名捐献者在捐献前期都要有3-5天时间来做动员,以便后期顺利采集造血干细胞。”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做完核酸检测后,青大附院血液科给王豪安排了专属病房,由城阳区红十字会副会长修玉义全程陪同。

“尽管这几天每天在病房里不能出门,但我们也没落下锻炼,每天和修会长一起在室内做蹲起、俯卧撑等,保持好身体状态。”王豪说,他平时就爱跑步,也经常去健身房锻炼。

“我是胶州市胶莱镇孟家村人,临来医院前,就把怀孕3个月的媳妇送回了老家,让我妈妈帮忙照顾。”王豪告诉记者,他是2019年一次参加义务献血时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当时听献血车上的护士介绍,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于是就留样加入。王豪告诉记者,妻子、父母都特别支持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王豪希望通过自己的捐献经历,能够向社会传递关爱生命、甘于奉献、互助互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带动更多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列中来,为患者的生命带来希望。

马不停蹄送达济南

“和王豪对应的患者是一名30岁的女士,是一名年幼孩子的妈妈,她通过工作人员给王豪写来一封感谢信。 ”青岛市红十字会事业发展部部长张少芹说,信中说就在她对生命快失去希望的时候,得到有人和她配型成功,并且愿意捐献的消息,她马上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王豪也通过工作人员给患者带去了一封回信,鼓励她坚强面对,他将是患者背后的 “亲人”。

“整个采集过程进行了5个小时,非常顺利,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质量非常高,相信对患者有很大的帮助。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名誉主任赵春亭告诉记者,青大附院早已掌握并开展过造血干细胞采集、移植技术,虽然这是首次承担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采集工作,但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希望能积极申请成为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采集定点单位。

当天下午2时许,负责运送造血干细胞的物流员小王就已经在青大附院血液科病房楼门口提前等候。 “这次运送这么特殊的物品,让我感觉自己的任务非常神圣,路上这个箱子一秒也不能离开我的视线,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生命的希望。 ”小王说。下午3时许,赵春亭等人将装有王豪造血干细胞的保温箱送出,小王检查收好后,马上就奔赴青岛火车站。晚上7时许,小王给记者发来消息,他已顺利到达济南火车站,将保温箱交给接应人员,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他不能在济南逗留,已经开始乘车返回青岛了。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孙启孟 通讯员 薛梅 摄影报道 视频剪辑 刘宇航)

新闻推荐

胶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周刚 维权护民提升监管效能

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来抓,精准科学有效监管、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以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切入点,...

胶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胶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