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收购废旧物资中的文物保护片段(一)

金胶州 2019-11-08 07:38 大字

胶县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负责人向县博物馆移交文物廉福银

原胶县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是1984年10月在土产杂品公司废旧股的基础上建立的,担负着全县废旧物资的收购、加工、调运任务。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全县厂矿、企业单位的废铜铁和全县各基层供销社采购站收购的废旧物资统一交到该公司。有时,公司组织职工走街串巷收购废旧物资。在大量回收废旧物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有价值的文物,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慧眼和文物保护意识。当时,笔者任该公司党支部书记,在工作中,经常向周围的同志讲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宣传文物保护法规,虽然已过去20多年,现在回忆当年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在废旧物资回收中及时发现文物,特别是在收购废有色金属时发现文物要有多方面的知识。从事废旧物资回收工作30多年的业务股股长张义恩告诉笔者,在20世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文革”时期,每年收购的废铜中有不少铜钱、铜尊、铜佛、铜香炉等。有一次,仅这些东西就装了一麻袋包,当作“四旧”、“封资修”都交给了冶炼厂。他还介绍说,从1979年开始,全县回收废铜逐年增加,每年收购都在5万多公斤,1981年收购的最多,达11.5万公斤。自1985年以后逐年减少,每年回收2万多公斤。老股长的一番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只要有时间,就到废铜仓库同职工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仓库保管员纪秀兰是个文物保护的有心人。在工作中,她不怕脏、不怕累,工作勤勤恳恳。在整理挑选废铜时,一旦发现有价值的铜器、铜钱等,就随手装进箱子里。笔者在该公司工作了3年多(1984年10月至1988年3月)的时间里,先后送交县博物馆(1987年2月改为市博物馆)古铜钱150多公斤,铜剑、铜洗、铜佛等56件历史研究价值较高的文物,为研究胶州历史起到了很大作用。

1986年6月10日大清早,胶县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的大院刚开门,就迎来了许多基层供销社采购站交废品的车辆。位于胶县西南乡的里岔供销社采购站交来了一车废旧铜(也称杂铜),其中有3麻袋包古铜钱。当时笔者正在现场,经查看后为汉代锕钱,就马上打电话告知了县博物馆。十几分钟后,时任县博物馆副馆长的李文胜同志、会计王清同志赶到。经了解送货人得知,这些古铜钱是前些日子,在里岔镇牧马城南边不远处修路时挖出的,有几个农民交到供销社采购站,大约150多公斤。

李馆长一边听一边介绍,一边从麻袋包里取出铜钱,仔细辨认。他沉思了片刻,指着铜钱向周围的人介绍说,这些铜钱有汉代铸造的,也有王莽时期的,铜钱钱纹有“半两”(汉半两)、“五铢”、“大泉五十”、“贷泉”等,距今约有2000年了,一次出土了这么多汉代铜钱,胶县还是第一次。他转身对笔者说:“这些铜钱对研究胶县历史很有价值,你们公司为保护我县文物做了一件大好事。”闻讯赶来的胶县文化馆的高愈诚老师,不失时机地抓拍到了现场的镜头。由他摄影报道的照片,先后发表在《中国法制报》、《大众日报》(农村版)青岛日报》等报刊上。《中国法制报》刊登的照片(见右图)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山东胶县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在废旧物资回收中,发现历史文物注意保护,并主动移交县博物馆。图为公司人员正在向博物馆人员介绍收购时发现的古铜钱。”经鉴定,这批铜钱铸于西汉至东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后来,据群众反映,挖出汉代铜钱后时间不久,又出土一批汉“半两”石钱范。有人说十几块,也有的人说二十几块,多数已破碎成小块,但石钱范文字清晰。1988年市博物馆征集到一块完整的钱范,其长27厘米,宽11厘米,厚3.2厘米,沟槽两侧“半两”钱模32个。由此可推断,西汉祓国(今里岔镇牧马城)已开始铸造铜钱。(未完待续)

老照片里旧新闻,时过境过依然新。诉说文物千年古,笑谈当年追梦人。

胶县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认真贯彻有关文物保护法规,在废旧物资回收中,发现文物注保护,并主动移交国家。自1984年至1987年间,先后四次向县博物馆移战国至清代文物70余件,古钱币300多斤。当时,廉福银任该公司党支部书记(右二),县文化馆摄影师高愈诚摄制的新闻图片发表在《中国法制报》《大众日报》等。

新闻推荐

骗贷潜逃 5年没睡过囫囵觉

早报11月7日讯通过伪造虚假资料骗取贷款千万元,后来生意失败,为躲债逃回老家躲藏,这一躲就是5年。近日,胶州警方通过多次规劝...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