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橛山下松山张——张谦宜往事

半岛都市报 2019-10-15 01:25 大字

张文艳

“琴声仿佛出烟岑,流水高山自古今。何事成连居海上,风涛漫拟是清音”,这是胶州州牧周于智为铁橛山留下的诗篇,在他的眼里,“铁橛山峰直矗,色黑如铁。顶有悬崖如盖,名滴水崖,一水从石罅中出时作玉琴声。下积为流,溽暑不热,大旱不涸。玩之如明珠石倾又似闻流水一曲,不减庐山瀑布”。因此,“铁橛悬泉”成为胶州古八景之一。

铁橛山本名胶山,位于西海岸新区,就在山的脚下,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子,名叫松山子。村子不大,坐落山麓,因为山上遍生松树而得名。村子依山靠河,西高东低,好似藏匿于山谷之中。刚刚下过一场雨,村子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石砌的房屋,覆以灰瓦,错落有致;石铺的山路,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小河潺潺,树木丛生,在深秋的季节里,透露出别样的质朴和宁静。这座650年的村落,有着诗意的名字,仿佛世外桃源,村民过着简单的农耕生活。而这里则是“松山张”的根源,一如松树有根,山泉有源,“松山张”的始祖就是在此地发端。

胶州一共有三个主要的张氏,一是曹汶张,北宋元佑(1086年~1095年)年间,南直隶清河县张公迁居胶州南乡(原胶南市境内),在漕汶河东的河滩地上开荒种地,后来在此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了一个曹汶村。明清以来曹汶张姓家族人口繁盛,支派迁徙各处,在胶州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有着巨大影响,世称曹汶张;二是河荣张,河荣张始祖讳文纲永乐二年(1404年)自乐陵徙胶西占籍河荣社(今胶州东部),自明清以来,人丁兴旺,分布广泛,是最早占籍河荣社的张姓家族,故称河荣张;三是松山张氏,松山张氏祖先于明初自潍县迁至胶州松山(今张家楼镇松山子村)居住。

关于松山张的来历,最权威的依据是八世张懋煌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主持修撰的《胶西张氏家谱》,在家谱的序中,张懋煌称松山张氏来自潍县,张最初的分脉是在青州,后来一支迁入辽东,一支进入潍县。元末年间,一支居住在潍县。朱元璋领兵打天下建立了明朝,虽然朱元璋为了安抚民心试图减轻赋税,但对于战乱过后的百姓来说,赋重法严压得他们生活艰难。张士宽不敢抗法,但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为了能活下来,张士宽挑起了担子,走街串巷边卖字边找立脚之地。

终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在风光秀美的铁橛山西,张士宽在一片松林旁盖屋建房,住了下来。山上遍生松树,立村松山子。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非凡的毅力,张士宽创造了充满生机的村落,他就是“松山张”的始祖。张士宽和妻子韩氏育有一子张整,一家人在这片松林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张士宽通文墨,如诗如画的风景是他的惬意山居,也是他最终的归宿。他和妻子死后合葬在纪家店塘子前,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他们的坟墓还在。虽然墓地不在了,但后人们仍会在清明前后,来到这里,缅怀祖先。

前面提到,张士宽并不是目不识丁的粗野山民,他识文断字,对儿子的教育也非常重视,所以从张整开始,一代代“松山张”后裔彰显出了过人的才能,因此,家族日益显赫。据史料记载:在明清时期,家族中共出进士5人,举人5人,贡生16人,成为当时胶南、胶州的名门望族之一。

松山张的后人张炳旭先生提供的《张谦宜家世考》中提到,张整因为“茂材异等”,选授浙江嘉兴嘉善县县丞,这在《胶州志》和《嘉善县志》中均有记载。他有三子:张岗、张岚和张嵓,张岚无子嗣,张岗生有儿子张建和张裴,两人业农,子孙在胶南发展。

松山张氏家族由农耕之家向诗书世家的转变,在明清文化世家中非常典型。张嵓自小聪颖,天分颇高,徙居胶州城水寨街。他是弘治年间的贡生,任北直隶献县训导,升和州学正,育有四子:张克孝、张克敬、张克勤、张克俭。死后葬在了松山子村北山的金玉沟。在张氏家谱中,墓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记录,金玉沟得名为金钩挂玉湖,是风水宝地,所以后世的达官贵人多出自这一支。

“松山张”发源于胶南,发迹于胶州,人丁兴旺,人口众多。七世的张梅征有子八人,其中五个儿子移居即墨县(现即墨市)的王林庄,现已在当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松山张”氏家族。“松山张”中张铭、张大年、张懋熺、张懋煌、张谦宜等皆出类拔萃、闻名一时。数代官宦之家,后裔人丁兴旺,分支众多,遍布胶州、原胶南、高密、莒县、即墨各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其后裔的存在,即使在海内外,也会屡见“松山张”后裔的身影。

新闻推荐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联席会召开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记者孙瀚本报讯10月11日,胶州市在市级机关办公大楼举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