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岔,我想为你写首诗
“满坡的树,满眼的绿;车行一路,郁郁葱葱。”相信这是许多同事对里岔的第一印象。
是的,里岔是绿色的。
看山,山是绿色的,隔水相望、孕育文明;
看水,水是绿色的,浓妆淡抹、处处相宜;
看城,城也是绿色的,林木覆盖率逐年递增,置身其间,春风十里、绿浪无边,只能叹一句:风景这边独好。
里岔也是红色的。
这红色,书写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95年前,这里诞生了胶州市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开启了这片热土波澜壮阔的奋斗篇章;
这红色,更书写在里岔人的赤忱丹心里,以热血追逐梦想、用奋斗点亮人生,只一句来描述:抓住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我想为里岔写首诗,诗的名字就叫做“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记忆之水流经之处,风和日丽、绿草如茵。初来乍到的迷茫惶恐、职场新人的毛毛躁躁,以及平时常有的小错不断,都被里岔大家庭所包容、所融解、所信任,从“到里岔去”到“回里岔来”,从“只知里岔黑猪”到“黑白绿皆晓”,从“你们西南乡”到“我们大里岔”,时间引领我们认识一个地方、驻足一个地方,进而让我们了解她、爱上她,为她摇旗呐喊,为她奋斗终身。是的,里岔就是拥有这种魔力,这种魔力把一个个“我”组合成了“我们”,把所有的“我们”变成了“里岔人”,把全部的“里岔人”凝聚在了一起,像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像点点星光点亮银河。正是这股魔力,筑就了一个个里岔温暖,造就了一个个里岔感动,成就了一个个里岔故事。
我想为里岔写首诗,诗的名字就叫做“志之所趋不可阻,穷山距海不能限”。时光正在把耕耘的硕果缀满枝头,人们只看见枝叶摇动、果实累累,却少有人探究树根的奋力向下、汁液的流动不息。如何将“地处偏远”改为“四通八达”,如何将“经济薄弱”变成“脉搏强劲”?“晚6:00决定出发;9:00登机;晚上11:00到达目的地,与项目方沟通研究到凌晨2:00;6:00再起床动身赶往项目总部,为的是8点前见到项目总部负责人。”这样的时间表,以及十几次甚至上百次的行程单,是里岔招商的常态,也是里岔奋斗不止、拼搏向上的缩影。地缘不足人缘补,硬件不足软件补,环境不足干劲补,就是凭借着这种“三顾茅庐”的真诚与果敢,凭借着“永不言弃”的坚定与执着,才有项目的一个个顺利落地,才有高楼的一个个拔地而起。这些群山似的连绵努力,勾勒成了里岔的壮丽画卷,画卷中的每一根优美线条、每一种绚丽色彩、每一个精致细节,都凝聚着我们的智慧和汗水,更承载了我们交给历史最有温度的答卷。
我想为里岔写首诗,诗的名字就叫做“万家灯火心所系,民生冷暖总关情”。有人说过“老百姓睁眼醒来最关心的不是GDP,而是到哪里买早饭,上班路上堵不堵,孩子上学难不难”。我觉得里岔就是这样,人们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我们关心;百姓生活的“日常小事”,我们更加关心。由于工作关系,我也算是里岔路灯“忠实感受者”的一员,从摸黑回家,到营里路的“一亮独秀”,再到牧城大道、诚大路的相继点亮,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一条条路、这一盏盏灯,不仅立在了材料里,更是长在了大地上,照亮了群众的出行路,也温暖了百姓的回家路。
记得有一次我和秉麟去我帮扶的贫困户家中送风扇,由于我俩太笨,手忙脚乱地安错零件又重组,拖拖拉拉地安装了十几分钟,老爷爷就在旁边看着我们,突然说了一句“看着你们像看着我儿子似的”。他看着我笑得很温暖,可我却什么话也没接上,背过身去差点掉出眼泪来,因为他的儿子前几年就去世了,“看着你们像看着我儿子似的”,其言很短,其情深远。
我很爱里岔,爱她的山山水水,爱她的绿意点点;爱她辽阔深远的天空,也爱她触手可及的白云;当然,更爱的是她广阔土地上的人们,每一份努力,每一个笑容;清晨的忙忙碌碌,夜晚的灯光闪烁;每一次加班之后的充实满足,每一回喜悦传来的开心感动;以及,这一句句背后的酸甜苦辣,这一字字蕴含的百味人生。闭上眼睛感受,这就是我们的里岔啊,这就是我们愿为之摇旗呐喊、为之奋斗终身的大里岔。
昨日之里岔,我们凭着一股热血、一股劲头,上下求索、艰难探索,驰骋于滚滚浪潮之中;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取得了一点小成就,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相信明日之里岔,我们定将继续破藩篱、涉险滩,迎难而上、破浪前行,直至,一览无限风光!
新闻推荐
里岔黑猪的饲养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闻名海内外的胶州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猪骨骸。经...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