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辣椒大王”的人生色彩

金胶州 2014-03-17 11:43 大字

给乡亲们分发慰问品辣椒,看在眼里的是鲜艳的红色,吃到嘴里的是辛烈的余味。 

王如青,这个憨厚 

豁达的胶东汉子,从一个走街串巷卖辣椒碎的小货郎到远近闻名的辣椒大王,从被骗得一贫如洗、借钱还债到乐善好施、造福乡邻。他的传奇人生就像他所从事的辣椒产业一样,永远都是励志向上、温暖心灵的红色。

小茶碗里舀出第一桶金 

朝天椒,名目繁多,虽椒果有细长、圆润之不同,一律朝天而生。

王如青胶东街道办事处前丰隆屯村人,1978年出生。据他回忆:“小时候,家里种着5亩辣椒,每年收成2000斤,每斤卖1元钱。”10多年的时间里,王家就这样重复着种辣椒、卖辣椒的历史。 

“1斤鲜辣椒1元钱,而一茶碗辣椒碎也卖1元钱。”上个世纪90年代初,王如青和哥哥扛着两编织袋辣椒碎和铺盖卷去了青岛,干起了卖辣椒碎的生意。为了节省费用,他们就住在青岛的建筑工地上,找几个胶州老乡凑合几晚,把辣椒碎卖完再回家。 

王如青在市场上认识了不少开饭店和卖咸菜的客户。“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100多元”,就是这样一茶碗、一茶碗地卖,一年赚了2万多。 

到了1993年,王如青看到邻村的人都做辣椒加工贸易,也决定放手一干。“当时我也跟别人一样,小打小闹地跑到浙江、东北一带批发辣椒。头几次出发,经验不足,年龄又小,被欺被骗的事也常有。”可是这些丝毫打动不了青年人的决心,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不吃点亏怎么去积累经验?王如青暗下决心:“从哪儿跌倒就要从哪儿爬起来!”渐渐的,王如青上了路,对于辣椒成色、等次已基本掌握,干起来也顺手了不少。 

就这样,几年下来,王如青手头也有了一笔不小的积蓄。1997年,王如青建了一个小型辣椒加工厂。

迈过人生路上最大一道坎

羊角椒形若羊角,尖上带钩,细长婉转,虽百折而不挠。

1999年,王如青在青岛买了一个网点房,一个住宅房,准备在青岛搞批发零售。当时,他的厂子刚运转两年多,投入的成本刚刚收回来,手里钱不够,靠按揭贷款买的。 

手头没钱了,不过生意上感觉还不错。王如青说:“当时很多给我供应辣椒的客户都信任我,没有现钱就让我先欠着,等加工后卖掉赚了钱再还他们。” 

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王如青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一个坎。2000年,他供货的一家韩国公司倒闭了,老板也跑路了。这对王如青来说不啻为一个晴天霹雳,这家公司欠了他60万元的货款。 

世道有时候可能就是不那么公平,别人犯下的错误有时要自己承担。“欠人的怎么也得还人家。”本着这个朴实的想法,王如青哥俩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仍然在外面欠着30多万的货款。不得已,王如青卖掉了按揭中的网点房和住宅房,换现20多万元,又从信用社申请了10万元的贷款。就这样,王家兄弟俩从富翁变成了“负翁”。 

这件事对王如青打击很大,他不想干了。一起的伙计们都劝他:“你已经做到这样了,怎么能就不干了呢?你不干了我们跟你一起干起来的伙计怎么办呢?”王如青想想也是,伙计们都跟着自己干了多年,都有把当地辣椒产业做大做强的梦想,怎么能因为自己一次挫折而毁了伙计们的梦想呢?很快,他的辣椒加工厂又热火朝天地运转了起来。 

王如青自己被人坑,但绝不坑别人。乡亲们和客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的厂子重新运营后,大家都喜欢跟他做买卖,也愿意到他的厂子里打工。自那以后,王如青的辣椒事业越做越顺。 

据王如青介绍,他后来又见到过那个韩国人,因为从侧面调查过,知道他确实困难,也就只字未提那60万货款的事。令人欣慰的是,那个韩国人虽然没有还钱,但心里实在过意不去,还帮忙介绍了几个客户。

与于家村辣椒基地一起成长

簇生椒,果实簇生,或直立或斜升, 兄弟都要紧抱成团。

在胶东于家村,像王如青这样把辣椒一步步做大做强的不是个例。于家村辣椒基地周围散布着规模较大的辣椒企业40多家,年交易额50亿元左右,是名副其实的辣椒行业“大哥大”。王如青公司的成长史,紧紧伴随着于家村辣椒基地在业界的发展史。 

1993年,于家村大椒批发加工基地建立,王如青走南闯北做起了辣椒生意。正是大椒基地来来往往的生意人,催生了王如青走出去闯一闯的念头。 

2001年,胶东建起了于家村大椒城,山东西部、新疆、内蒙古等地产的辣椒都被大卡车运到这里贩卖,王如青可以在家门口坐等辣椒送货上门,加工厂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当时,周边地区不止一个辣椒市场,当地买家欺行霸市的行为时有发生,往往价格谈好了,卸完车,过完磅,不认帐了,找各种理由压价格。外地来的辣椒贩子心里骂娘,但多数情况下也只好认栽。 

王如青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如果诚信失分,人生就会失色。不能为了一点小利干昧良心的事。”他在收购辣椒时,总是谈好多少就是多少。自己做好还不够,他还耐心告诫于家村辣椒市场的其他小老板都这样做。渐渐的,外地辣椒贩子都认于家村辣椒市场,觉得这个地方民风好,人实在。 

于家村市场的会计刘殿刚向记者讲述了当时那段看似有点悖论的历史。“当时,进于家村辣椒市场的大车,我们都是收费50元;周围的辣椒市场为了和我们竞争,进他们那边的大车,市场给他们50元。但外地的大车还是愿意到我们这里来。”的确,对于外地辣椒贩子来说,是不会为了50元钱就选择一个诚信缺失的市场的。后来,于家村辣椒市场越做越大,那几个市场却关门了。 

2003年,王如青注册成立了永发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建起了第一个冷库,公司也在2004年底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从那之后,企业基本上是年年都要搞建设,一步一个台阶。”说到这里,王如青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现在,于家村辣椒市场先后被授予“全国农副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和“中国辣椒加工和贸易产业基地”的荣誉称号。永发食品公司也发展成为青岛市大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冷冻辣椒出口企业。

兄弟情乡亲情家乡情

甜柿椒,果实扁圆,微辣中带甜,味轻而泽远。 

当他用小茶碗卖辣椒碎的时候,是和村里的伙伴们一起打地铺;当他被骗尽所有、想要放弃的时候,是一起的伙计和乡邻们的开导让他重新振作;当他想要成立公司手头钱不够的时候,是家人和乡邻信任他并伸出了援助之手。“富了不能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王如青把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了自己的心里。 

从王如青上世纪90年代出去收购辣椒时,村里就有一批人跟他在一起,他总是耐心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村的人。“村里的年轻人想做辣椒买卖,到我家取经,我都是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好朋友的企业做大了,他也会把自己的客户、订单分给他们一些。现在,他企业的物流业务,全部是前丰隆屯村的老乡。王如青觉得:“同样是用人,为什么不把机会给老乡呢?”在他的帮助下,老家成长起了一批辣椒加工户和运输户。 

王如青不仅带富了老家前丰隆屯村一批人,也让公司所在地的罗家村收益颇多。公司与罗家村结成帮扶对子,与村民互动。村里大姑娘、小媳妇一齐上阵,连五六十岁的老太太都到公司里剪辣椒把。每天进账七八十元,月入两千多元。 

近几年,王如青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老家村民用的自来水费、电费每年要8万元,王如青全部代交。村里改造自来水,他主动捐助5万元,为村里30多户经济不很宽裕的家庭垫付安装费用,使乡亲们结束了多年吃含氟超标水的历史。看到村里有些老人生活孤独艰苦,他就经常带上米、面、油、水果去看望他们,每年都拿出7万多元进行救助。看到当地的教学条件差,孩子们可怜,他每年都拿出6万多元捐助当地幼儿园和学校的贫困学生…… 

在王如青看来,这些都是“平常的小事“,但这些平常的小事足以传递真情、温暖心灵。 

近几年,王如青的公司被评为青岛市创业明星企业、民企帮村先进单位、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慈善先进集体等。他本人也被被评为胶州市优秀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还被推选为胶州市辣椒协会副会长。“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一点事情,社会却给了我充分的肯定和极大荣誉。”王如青谦虚地说。 

(刘德刚  刘民军/文  殷学金/摄)

新闻推荐

阜安街道办事处——扎实推进普查工作 确保数据真实可信

...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