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庄浪移民搬迁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平凉日报 2015-08-10 18:25 大字

□刘英娜

天气越来越热,魏连生家院子里也热火朝天,老魏和工人师傅们抡圆了膀子贴砖、安装门窗,新修的楼房主体工程马上就到收尾阶段,魏连生是乡亲们眼里的“攒劲人”,他正在盖的是村里的第一幢二层楼房。早上十点左右,是当地人的吃饭时间,魏连生媳妇给大家端来了烙饼和凉拌蕨菜,趁着这个间隙,魏连生和记者聊了起来。

庄浪县永宁乡鱼咀村地处关山林缘区,自然条件艰苦,2013年,连续的强降雨让在坡洼地居住的鱼咀村一社群众遭受了滑坡地质灾害。乡上及时协调鱼咀村与秦洼村置换土地,在平坦地势为鱼咀村一社群众统一规划安置了宅基地,28户“想搬搬不下来”的群众整体从山上搬了下来。

村支书张春生告诉记者,“想搬搬不下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地,二是钱。当地可用作安置的大块的平坦地较少,且不一定在本村,这就需要村与村之间协调置换,征用补偿,牵扯到其他村和群众的利益,由乡上出面统筹,在本乡内跨村、村内跨社整体搬迁,才解决了地的问题。县上通过整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财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多方面的项目资金,在保证使用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的前提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争取资金补贴,解决钱的问题。

鱼咀安置区在2014年完成了整体搬迁,建设人饮工程、巷道硬化、农电进户等基础设施,配套排洪渠、文化广场、产业路等工程,每户群众整合补贴资金4.1万元和一台价值3000元的太阳能热水器。如今,鱼咀村一社的群众终于告别了泥路土房,走上了硬化路,住上了砖木结构的新房,用上了沼气太阳灶,种地都开上了“三马子”,像魏连生这样有条件的村民还修起了“小洋楼”,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依靠国家的好政策,鱼咀村原来住在“梁”上的三个社,都搬到了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安置。“现在水泥路连着柏油路,群众得了实惠,生活习惯改变了,从山上搬下来,对生态环境也是一种保护”,永宁乡乡长陈学林告诉记者,永宁乡是庄浪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较早的乡镇,从2004年就开始实施项目,全乡16个村有5个涉及到移民搬迁,搬迁之后废弃建设用地通过营造生态林或土地开发整理,有效恢复了和保护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

“异地搬迁解决了就地扶贫成本高的问题”,县发改局副局长柳克强认为,通过项目实施,整体搬迁,集中安置,解决了水、电、路、学、医的“五难问题”,功能设施配套齐全,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促使群众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当地政府顺势利导,通过科技培训和后续产业建设,发展苹果、洋芋、育苗、劳务等主导产业,进一步拓宽了脱贫致富增收门路。

魏连生家里养牛、育苗,农闲时打工,儿子在外地上班,收入还算可以,现在家里修楼房要20多万,政府补贴4万多,自己连贷再借10万,但他对此并不担心,“房先修起来,人先住下,现在政策好,只要能吃苦就能挣下钱”。和魏连生有同样想法的乡亲们不在少数,“人居环境变好了,群众的信心也足了,致富更有干劲了,形成了良性循环”,柳克强说,这样才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据介绍,庄浪县目前已建成安置区67处,搬迁安置贫困群众4824户26210人。“十三五”期间,县上还将对中北部干旱山区和关山林缘区,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贫困群众,继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搬迁安置移民1985户9367人。

新闻推荐

卫生行业探索***之路——缓解百姓因病返贫之痛

...

庄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庄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