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行业探索***之路——缓解百姓因病返贫之痛
□本报记者柳娜
如何在医疗扶贫项目安排和政策实施上提高精准度,从而真正扶到点上、根上,避免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实施分级诊疗和支付方式改革,加大医疗机构运行管理,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平凉医改在探索***的道路上,敢涉险急滩,敢啃“硬骨头”,以破竹之势,不断向纵深迈进。
根据2015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平凉市新农合住院患者次均费用3988元,低于全省(4579元)591元。甘肃省是全国医疗费用最低的省份,平凉也成为全国一片低医疗费用的洼地。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并将发展目标锁定为主动节省费用、增进人民健康,建立简便验廉的适宜技术路线和健康导向的医学模式,扭转“看病难看病贵”的尴尬局面
近年来,平凉市住院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状态。以2014年新农合数据为例,平凉市新农合住院患者次均住院费用4153元,低于全国(7442.3元)、全省平均水平(4622元)469元。
“所谓次均住院费用,是指某定点医院全年所有住院病人住院期间发生费用的平均数。平凉市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县、乡次均住院费用大幅度下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市卫计委副主任黄惠平向记者介绍道。
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在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能够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平凉市因地制宜制定卫生扶贫政策——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和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医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资金、项目、服务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
在解决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服务能力的同时,市上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群众以及医疗机构看中医、用中药。将国医养生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城镇医保中医院起付线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提高10%,新农合中医药服务报销起付线降低30%、报销比例提高20%,对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院内中药制剂及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地产中药材和单验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费用,纳入城乡医保100%报销。中医药在卫生***中的重要地位由此确定。
针刺艾灸、拔罐刮痧、药浴熏蒸、推拿牵引……在平凉城乡基层各个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中药养生保健、辩证施治的十八般“武艺”耍得红红火火,看中医、吃中药成了百姓看病就医的首选。据统计,2014年全市中医药及中医适宜技术诊治患者130.25万人次,占年就诊总量的11.17%;全市中医医院门诊和住院中医药参与治疗率分别达到86.5%和83.1%,中医药服务覆盖人群逐年扩大,群众医药费用负担逐年减轻。
这是平凉市开展中医药进基层工作的成效,也佐证了发展中医药是解决基层贫困人口最基本医疗问题的有力之举。
医改关系到每一个人,政策措施必须要“接地气”。平凉市以群众的受惠程度作为衡量卫生扶贫工作的重要指标,通过实施分级诊疗和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疗费用,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
崆峒区崆峒镇王家沟村的王彩云胆囊有些疼,她不在村卫生所看病,不去镇卫生院,也不去当地大医院,而是直接到了西京医院。类似这种小病挤大医院的现象还很普遍。据市卫计委多年调研数据显示,大医院的资源往往被小病占据,占有率有时甚至达到70%。
“这会带来4大恶果。”市医保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第一,会造成城市大医院有限资源更加紧张;第二,病源都从基层流失了,基层人员减少了医学实践和能力提升的机会,起不到健康“守门人”的作用;第三,造成看病无序或秩序混乱,加剧看病难看病贵;第四,造成医保基金过度支付、不合理支付,给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带来危害。
为了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从2014年开始,平凉市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新农合32种门诊特殊病、150种住院单病种定额付费、门诊和住院总额预付、55种重大疾病限额支付方式改革,改变了过去按项目付费的补偿模式。2014年2月,又全面推行了新农合分级诊疗,全市分别选定50种、100种常见病、多发病限定在乡级和县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什么叫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市卫计委工作人员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比如说,平凉市民患了病,先去就近的医院看病,比如乡镇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如果医生无法为你提供有效治疗,会根据你的病情进行分类转诊至更大的医院,比如说转向县医院、市医院,甚至甘肃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等更大的医院;经治疗病情好转并处于恢复期时,再转回县、乡医疗机构继续治疗,直到康复出院。
市卫计委希望通过这项制度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
要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就要补齐农村就医环境的“短板”。平凉市全力提升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就医环境实现“大变脸”之后,真正实现了医患双向受益。以庄浪县朱店中心卫生院为例,过去能开展的业务只有感冒、胃肠炎等常见内科疾病,而现在,通过添置中医理疗器械、彩超、心电监护仪等设备。目前,该卫生院住院人次数较去年同期增长50%,业务收入增长40%。
“医院得到了发展,职工的福利得到了增加,群众也得到了实惠。患者看病不再舍近求远,不再排长队挂号、检查、治疗,既减少了疾病诊治的时间,又减少了经济负担。”庄浪县朱店中心卫生院院长李力平说。
据介绍,2014年以来,通过分级诊疗,县外就诊人数下降和住院次均费用下降。2014年全市县外就诊率降低到16.69%,较2013年(19.01%)下降2.3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8.66个百分点,县外就诊减少1904人;县外就诊病人花费新农合基金比例由2013年的45.58%下降到42.01%,下降3.57个百分点。按2014年全市新农合次均住院费用3988元和全省县级以上医院人均住院费用10883元计算,共节约新农合基金1312.8万元,全市所有住院患者人均减少住院费用60.8元。
“有人认为,转诊必须逐级,这是个误区。”市卫计委工作人员说,医生是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分类转诊,不会耽误病人的治疗,反而会提高效率,让转诊秩序更井然有序。
平凉市破除“以药养医”的旧机制,建立起“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管理运行新机制,让更多人更方便地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面对一些医生过度治疗、滥用药物的现象,平凉市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三好一满意”、“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并在全市17家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安装了防统方软件,在医院管理系统中增加了医师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模块,加强对医师用药行为监督。
“医院在抗生素等药品使用方面做得合不合理,将与医院医疗质量督导成绩和等级复核挂钩。”市卫计委工作人员说。
怎样界定医生是否滥用药或者过度治疗?市卫计委工作人员表示,卫生计生监管部门和医院质控部门经过分析会得出结论,比如病人的疾病的治疗需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使用有没有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以及治疗手段的使用合不合理,会通过处方点评、病历质控来判定。“医师越级越权用药,不需要用抗生素的疾病用了抗生素,只该用三天的抗生素用了一周还不停药,门诊就能解决的疾病采取住院治疗,本能够采取手法复位并外固定解决的骨折而打了内固定钢板,这些都属于药物滥用、过度医疗。病历、诊断、处方,这些都将被列入督察范围”。
病人入住后,每天做什么治疗、检查都已预先设定,各级医务人员能预先知道治疗护理流程,患者本人也可通过临床路径表,掌握治疗、护理全过程以及最终能达到的治疗效果。2010年,平凉市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以来,全市有17所市、县级公立医院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病种累计达到427个,按照临床路径管理这种医疗模式,进行规范、有序、高效治疗,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从而达到控制医疗成本、维护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为减轻患者费用,2010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2011年在庄浪县中医院率先推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2014年,灵台、华亭、庄浪、静宁4个县被列为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全面推行了县级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改革推进速度之快,“啃硬骨头”的决心之大,从中略见一斑。
平凉市还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控制医疗费用,出台有关政策,强化网上实时监控,充分发挥新农合基金安全预警系统作用,突出加强对基金的安全预警,严厉查处违规问题。
为更好地惠及民生,尽量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近年来,平凉市广泛推行了大病保险、济困病床、大病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和孤贫先心病患儿救治、微笑列车项目等救治工程,全市2.8万群众享受到了大病医疗保障政策红利。
一系列“减负措施”的实施,切实减轻了老百姓的看病负担。“通过推行分级诊疗和支付方式改革,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治理过度医疗,规范诊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等措施,多管齐下,全市次均住院费用自然就降下来了。”市卫计委主任莫小平说。
除控制医疗费用之外,卫生行业***还包括加大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建设、贫困县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平凉市卫生行业成绩也是可圈可点。
新闻推荐
...
庄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庄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