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供给侧改革视野下的静宁苹果产业

平凉日报 2016-05-09 17:51 大字

□本报记者李征兵

王雄雄李喜娥

2016年3月26日早晨8时,第一个“大量收购静宁苹果5万吨”的消息通过微信发布后,静宁鑫龙果品公司销售经理周水保的电话就被打爆了,短短的4个多小时,他连续接了当地果农的近200个咨询电话。前一个电话刚刚接完,后一个又打了进来,由于电话太多,午饭时,周水保只好选择了关机。

这是自2015年岁末以来,国内苹果大量滞销,果农心急如焚的一个活生生的场景,苹果之乡——静宁也概莫能外。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静宁全县苹果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以县区为单位,属全国第一,果品产量达到68万吨。巨大的规模优势给果农带来丰厚收入的同时,产业单一,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弱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

如何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静宁苹果产业将何去何从?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顶层设计,抢占苹果产业

转型升级的发展先机

在静宁苹果高价领跑全国的2014年,静宁县就明确提出了“由苹果大县向苹果强县、绿色果品向有机果品、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变”的全局性谋划,并陆续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

2015年岁末,静宁县委、县政府邀请全县各大果品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共聚一堂,就苹果产业发展举行座谈会,深入探讨苹果产业发展走向。“静宁苹果产业发展正处于过大关、迈大坎的关键阶段,‘变\’则乘势而上、海阔天空,‘守\’则错失良机、前功尽弃。”座谈会上,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指出,要牢牢把握全国苹果产业发展的新潮流,积极应对供需变化新挑战,紧紧抓住市场竞争新机遇,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步伐。

经过多次讨论座谈,《静宁县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意见》对全县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加强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思路目标、各项重点任务,以及具体保障措施进行了明确阐述。《意见》的出台,预示着静宁在果产业发展中将加快推进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由低效产业培育向高效市场对接转变。

为了进一步加强苹果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育苗到修剪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突破,2014年,静宁就率先在全省组建成立了“果树果品研究所”,并加强与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业务合作。

果树所所长、高级农艺师李建明告诉记者,目前,静宁果树所已成功引进国内外品种40余种,已掌握无病毒苗木繁育核心技术,可有效保障静宁苹果的转型升级和老果园更新改造对优质苗木的需求。

除了在育苗环节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外,2014年以来,该县林业局也加强了“丰产园树形改良优化修剪”、“保肥节水、免耕覆盖”、“三级五类示范园创建”以及“高接换头授粉”等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为生产出高品质的苹果提供技术保障。

在品牌保护方面,2016年4月19日,由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服务中心提供的“全国地理标志产品防伪系统”在静宁苹果上正式启动运行。启动这个防伪系统后,能彻底杜绝以往市场上出现的假冒静宁苹果以次充好的现象。

探索实践,力促苹果产业

步入“互联网+”时代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全国大宗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6张国家级的静宁苹果一样也面临着“躲在深闺无人识”的困境。

在苹果产业领域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电商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利用互联网将家乡苹果远销到台湾和香港的第一人是大学生创业者李浩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前4月,李浩田和他的团队已通过电子商务销售静宁苹果24吨多。从创业以来,他和伙伴们不间断地拍摄了一系列有关静宁苹果的原创视频和图片发布,全方位推介家乡的苹果,拉动了线上的销量。目前,李浩田的公众平台上已积累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铁杆“粉丝”,需要苹果时他们只吃“静宁苹果”。

跟李浩田营销模式不同,作为静宁当地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德美集团已经在兰州、北京、成都等大城市开设了5家静宁苹果专卖店,并同时启动了网上销售,实现了静宁苹果的同城配送。

据了解,目前常津、陇原红、欣叶等静宁县本地各大果品公司均已组建自己的电商销售团队,静宁苹果也陆续走进了天猫、麦德龙、亿客隆、华润、都市菜园、中科农业等电商平台。

除了借助互联网开展苹果销售之外,在静宁,一部分创业者还开始尝试构建静宁苹果产业的“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

李浩田介绍说,这个方案包括静宁苹果的标准化种植手册、一套小型的滴灌系统、物联网、统一的灌溉肥和生物有机肥套餐,“种植手册会放到开发的微信公众平台上供果农学习和操作;农化服务、天气预报、果园病虫害防治也会通过微信发布给农户,每一户社员苹果的种植情况都将会有一个简单的数据录入,客观地呈现给消费者。”

目前,李浩田的创业团队正在跟北京的一家农业数据化公司进行对接,“有了终端的销售渠道后,最想尝试的,就是借助互联网信息化的浪潮,彻底打通苹果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他说。

减“肥”提“质”,

从源头上保证苹果高品质

春江水暖鸭先知。

在整个静宁苹果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生产第一线的果农对苹果的提质增效更是有着自己的深切体会。

治平大庄村果农杨炯春因热爱钻研,又在县林业局主办的杂志上发表过《苹果老化树高接换头技术》等文章而被村民们称作“老教授”。

在他看来,静宁苹果产业的提质增效落实到果农的生产实践中就是要减“肥”提“质”。

“减‘肥\’,即落实国家化肥零增长的政策,改变以往滥施化肥的习惯;增‘质\’,就是多施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修复果园板结的土壤,提高苹果口感。”杨炯春告诉记者,以往由于太忙,他和村里绝大多数果农都是在当年3月给果树实施底肥的。但2015年秋季,在林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改变了这种不科学的施肥方法,“抢时间”在10月末给果树施上了底肥,“而且每棵树增施了5斤生物有机肥。”

该县双岘乡甘峡村果农李志伟已经深刻感受到了减“肥”增“质”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了。

2015年6月,他投资1500多元给自家的4亩多初挂果园布设了简易滴灌系统。

在苹果的膨大期,李志伟抛弃了以往挖坑穴施的传统施肥方法,采用芭田长效灌溉肥和全水溶生物菌肥,并利用滴灌设施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滴灌施肥。

“效果非常好!”李志伟告诉记者,滴灌施肥后,4亩多果园肥料的投资比2014年减少了2000元左右,生产出来的苹果品质却明显提升了,“除了果个大、着色好之外,苹果的甜度明显增加了,而且直径85(毫米)苹果的单果重比同样级别但采用传统施肥的苹果重了近1两。”

最终,他家这些苹果每公斤以11.4元的价格被四川客商收购。

静宁县林业局园艺站站长贾军平表示,静宁苹果产业的提质增效其实才刚刚开始,苹果品质的提升还有着巨大的空间。

新闻推荐

“五学”结合强党性服务发展争先锋——访静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麒军

...

静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静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