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文十年编村史《丈子年鉴》
□本报记者李征兵李娟淑
张志文,原本只是静宁县红寺乡的一位普通退休老干部,但让身边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上去再平凡不过的人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不凡事——编就一部74万言的《丈子年鉴》。
在有些人看来,相对于国史或者地方志来说,他编撰的这些乡村年鉴,根本“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就是因为很少有人写村史,很少有人记录乡情,所以,张志文的《丈子年鉴》才更显得珍贵!
张志文本是红寺乡丈子村人。红寺乡不但是张志文几十年工作的地方,也是他的出生地。他坦言,之所以编辑《丈子年鉴》,除了它可以充实晚年生活,带来人生精神境界的极致享受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国运昌盛,政通人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他想用镜头定格和凝固美好时光,留于后世。
“不图什么回报,希望丈子村的后辈儿孙可以通过这个对村上乃至红寺乡历史面貌有个准确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激起他们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他说。
据了解,张志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收集资料,2004年起步编写,收集到的原始资料总共约有400多件,其中包括230多份文革及公社时期省地县乡的各类文件。这些资料以文字,照片、画图等方式详实地记录了红寺乡、丈子村及周边地方的乡土人情、历史变迁和濒临消亡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可读性很强的村志。
《丈子年鉴》共18本,全集包括《家谱》、《丈子年鉴》、《建国逢花甲改革三十年》、《旅游》、《逛庙会》、《赶集》、《杂集》(红寺乡近期项目发展拾碎、丈子村果园发展、家乡琐碎、村部建设、2015年过春节文娱活动、红寺移民村上下辑、红寺乡乡情)社会篇、家族篇、个人篇等共计74万余字,共收集图片8085张,涉及人物、风光、重大活动、乡村建设、生产工具等。
张志文说,多年来受祖父张善庆和父亲张敦影响,可以说他是继承父志收拾这些“古董”。特别是他父亲在非常时期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保存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和实物,如:张门家族《族案》,高祖金魁清光绪三十二至三十四年(1906年——1908年)之间捐《司农官》的贺禧条幅及佩戴素珠;曾祖父张耕种三周年纸行情条幅,其祖父抄写的先人出生逝世时间,葬地山向等。
张志文在编写《丈子年鉴》的过程中,得到了身边亲朋的认可和鼎力支持,其四弟张志礼利用任村干部的有利条件,完整的整理和保存了(1962——1985)年之间原红寺乡公社丈子大队《档案》及1985年原《丈子大队户口册》,为张志文整理和编写《丈子年鉴》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张志文说,在编写其中的《红寺乡丈子村党员情况》、《村社干部任职情况》(1955——2015)、《红寺公社丈子大队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情况》、《红寺公社丈子大队回销粮、救济物资使用情况》(1971—1982)等专辑及撰写丈子村《族系史》时,张志礼在百忙中抽时间陪他专门走访询问了本村70岁以上的老人,了解各家族现在及过去的一些情况,使他掌握了第一手的真实资料。
而女儿张晓梅和女婿安正发,不但给予张志文精神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物资上的支持,包括他现在所使用的相机,摄影后冲洗相片和所有的纸、笔、档案盒等都是女儿女婿提供的。
除了至亲厚爱无私的付出协助外,张志文的侄儿张浩锋,侄孙张显都为张志文的编辑工作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我不会使用电脑,基本全靠手书,侄子和侄孙就帮忙在电脑上打印及装订成册,还经常在网上查找和下载我所用的资料。”张志文说,作为一个农村家庭,之所以能够静下心来埋头搞这些“玩意儿”,与亲人的理解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新闻推荐
...
静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静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