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许明光本报记者张中晏洁文图登高俯瞰昔日渡仁西线旁橄

攀枝花日报 2011-05-23 19:26 大字

□许明光 本报记者 张中 晏洁文/图

登高俯瞰,昔日渡仁西线旁橄榄坪后山这块靠近城区的“荒山坡地”已被一座座现代气息的钢构厂房所遮盖。蓝天白云下,一块块坡地随着工程机械的轰鸣声被“梳理”成了平整的工业用地。

“白云铸造拥有国家专利7项,去年实现产值2亿元;东林公司拥有国家专利4项,新建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成后年产值有望达50亿……”

“五年前,机械制造加工业总产值不足1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10%”。攀枝花市仁和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负责人说:“去年仁和区机械制造加工业实现总产值达57亿元,其中41亿来自我们园区,在‘十五\’末的基础上,总产值翻了两番多。”

仁和区机械制造加工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因自主创新能力弱、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原因,作为攀钢“近邻”的仁和区依托大企业发展机械制造加工业的优势没得到充分发挥,“煤工业经济”一时唱起了主角。2004年,该区煤炭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

支柱产业单一化的弊端和风险,使仁和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审视工业经济的未来。

“稳煤兴工,调整结构。”2004年底,仁和区创新思维、找准定位,着力引导机械制造加工业新一轮发展,迅速启动了南山橄榄坪工业项目集中区开发建设工作。

攀枝花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发金属结构件、汽配及重型机械配件等产品,发展机械加工制造业”。这剂“强心针”无疑加快了仁和区依托园区,打造机械制造加工业的步伐。

2005年4月,南山橄榄坪工业项目集中区更名为攀枝花市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并被列入省级园区,不仅将园区面积由5.38平方公里扩张到23.37平方公里,而且明确了“一区五园,多元发展”的定位。其中,橄榄坪园为“都市工业园区”,主要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机械制造加工项目。

作为仁和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产物,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建设之初便具备了发展机械制造加工业的“天时、地利、人和”:紧贴渡仁西线,交通便捷,符合工业功能聚集点规划布局;距攀钢较近,是发展钢铁深加工的黄金口岸;渡仁西线沿线数十家冶金制品销售公司聚集,汽配中心、物流中心初步形成。同时,对入驻企业实行“一卡通”,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投资力度、发展潜力等“量身定制”优惠政策和服务,使众多企业坚定了“下嫁”仁和、“下嫁”园区的决心。“十一五”以来,园区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水、电、路、场平、边坡治理等设施建设,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基本能满足企业生产生活需要。

在抓好园区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仁和区注重把同类或产业链条关联密切的企业在园区聚集,促使工业发展组团规模化、土地使用集约化、资源利用效益化、产业配套系列化,从整体上实现了技术进步、资源利用、效益提高、机制创新等方面的突破。通过招商引资和规划布局,白云铸造、东泰、三圣、大藏等大批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先后落户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

以园区为支点,仁和区迎来了机械制造加工业的春天。到2010年末,仁和区机械制造加工企业达67户,主要产品有钒钛制动毂、低合金钢锤头、汽车齿轮、汽车组装、轻轨、型钢、薄带钢等,呈现出“百鸟同栖”的景象,“仁和制造”初具雏形。

新闻推荐

近日成都一家星级酒店老板专程到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

近日,成都一家星级酒店老板专程到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希望再次招聘一批学生到酒店工作,没想到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早已被别的单位预定一空。“今年,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100多人,但与学校合...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