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阳光乡村旅游 嫁接康养“课题”

四川日报 2014-11-13 11:47 大字

米易农家乐尝试产业化经营——

□寇敏芳

11月6日,60岁的吴应明赶在午饭前,和老伙伴们一起在米易县城采购了一些水果,回来的路上阳光太刺眼,几个人都戴上了墨镜。吴应明生活在成都,退休后喜欢邀三五好友到处走走,这一次,他们来到攀枝花市米易县攀莲镇贤家村,想要体验一把田园生活。

每到冬天,像吴应明一样的老年“候鸟”从成都、重庆等地“飞”到攀枝花,其中不少人选择“栖息”农村。根据规划,攀枝花市康养产业的十个项目中,阳光乡村旅游产业占据一席。截至目前,攀枝花已建成16个旅游新村,每年吸引4000多人前来休闲度假。阳光乡村受热捧,康养之题解答得如何呢?

现状 阳光乡村各有“短板”

立冬时节,阳光洒在米易县垭口镇安全村老刘的菜地里,种了十来天的茄子苗又长高了一茬,老刘忙着固定蔬菜大棚。安全村是攀枝花旅游新村之一,2010年“挂牌”以来,老刘的两亩地调整了田型,变成了规规矩矩的两块长方形,大田埂也铺上了水泥,游客的小汽车可以直接开到田边。

从地势较高的山坡上望去,安全村阡陌纵横,一块块差不多大小的长方形码出1700亩“米易县稻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这个地势较高的小山坡也被打造成农业主题公园,犁、锄头等农具成为了展览品。

老刘在菜地里耕作,一抬头就能看到公园,观景台上从来不缺拿着相机拍照的人,但走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村支书曾茂宏介绍,全村632户居民收入来源仍然靠种粮种菜,因为村里没有专门的住宿,村民守着“开心”农场却留不住人。

而在离米易县城仅4公里的贤家村,村民因为没有足够的土地打造旅游新村而苦恼。虽然民宿和乡村酒店建起了22家,接待能力超过600人,但贤家村村支书肖祥顺满怀遗憾,“规划的时候,我就提出要留一块农事体验区,但最后因为土地实在有限,都搞住宿了”。吴应明和朋友就住在贤家村的乡村酒店,三层小楼有30来个标间和单间,俨然现代化酒店的格局,“想摘点番茄、海椒,可附近没看到农田。”吴应明说。

调整 面向市场招商引资

有农田的没有接待能力,有接待能力的又没有农田,旅游新村打造四年来,规划不尽合理的病根渐渐显露,土地和资金的缺乏又让改变颇为困难。旅游新村亟待市场机制介入。

安全村沿安宁河有一块120亩的带状土地,曾茂宏指着河边的黄土地,脑海里浮出“开心农场”的蓝图:“计划打造成农庄式的农家乐,设置农业体验区,游客可以体验耕种的乐趣。此外,开发一些亲水项目,老年人在河边可以喝茶、摆龙门阵。”

然而现实问题却是:钱从哪来?曾茂宏说,最近有几家企业来看过,感兴趣的同时也充满担忧,“企业怕没有人气”。

企业投资看市场,在米易县白马镇鱼米阳光度假村总经理黄坪看来,培育市场关键是要形成特色。

2012年,米易通过“升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复核,乡村游持续升温,同年,黄坪所在的养鱼场开始在一产基础上发展旅游业,建起了渔业主题乡村酒店。

去年12月,米易县被评为四川省首个阳光康养养生基地。当年到米易康养、越冬的外地老年人超过1000人。黄坪看到了商机:垂钓、观鱼都是老年人喜爱的活动,何不借势做点康养的文章。他将目标市场锁定在北方城市70岁左右、有一定购买力的中老年人身上。二期项目计划占地40亩,变度假酒店为产权康养公寓,并规划了门球、乒乓球等运动场地,“还计划建一些照料机构、保健门诊等,满足老年人的康养需求”。

突破 想方设法自我突破

招商引资之外,村民开始想办法自我突破。

同为旅游新村的普威镇独树村地理位置不算好,从米易县城驱车前往,一路翻山越岭,近一个小时才能到达。

虽然是离县城最远的旅游新村,独树村却谈妥了成都一家疗养机构,三年的合同,每年将输送至少1000人次来独树村短期疗养。

这都是村旅游合作社的功劳。2012年早春,独树村的油菜花开遍山野,赏花游客蜂拥而来,村里农家乐开门迎客,恶性竞争、哄抬价格的情况时有发生,秩序乱了,游客以后不来了咋办?村民何茂友联合几个旅游接待大户,希望成立一个旅游业方面的村民自治组织,协调住宿纠纷。

去年6月,独树村旅游合作社成立,村里50户从事旅游业的农家乐中有38户加入进来。合作社对各家房屋进行评级定价,并根据游客的需求安排住宿,一旦村民加入合作社,无论节假日,房价都不能涨。如此一来,旅游秩序井然,客源也越来越多。据合作社粗略统计,入社农户去年旅游收入平均增长5000元。

无独有偶,离县城最近的贤家村也在接待机制上有所突破。村支书肖祥顺介绍,民宿型农家乐抱团宣传,接到客人的订单后由村里统一分配。而当地的大型乡村酒店也跟外地的旅游中介以及养老机构建立了联系,“现在有成都的一家旅游中介公司固定跟我们联系,提供一些团体的客人。”贤家村祥悦乡村酒店老板孙光勇说,还有主动找上门的养老机构,“但是我们接待能力有限,暂时没有跟他们合作”。

快评

内外合力拉长乡村旅游“短板”

□詹萍

目前,攀枝花已建成16个旅游新村,每年吸引4000多人前来休闲度假,但有些旅游新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短板”——有农田的没有接待能力,有接待能力的又没有农田,而资金的缺乏又让现实难以改变。

其实,“短板”不仅仅困扰攀枝花。据媒体报道,2013年,四川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发展到3万个,综合经营性收入560亿元。但四川省乡村旅游的“短板”也不容忽视,基础设施不足,产品供应单一;单体规模小,对应市场难;恶性竞争,质量不高……“短板”如何拉长?恐怕这得从内外两方面着力。

乡村旅游不是简单刷刷墙,开几家土菜馆,乡村旅游经营者要依托传统农耕文化、乡土传统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三农”旅游资源,强化主题景观打造,让游客有玩的、有吃的、还能了解当地文化。通过组建规范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如“农家乐”协会、“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旅游服务公司等,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当然,政府的推动也不可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信贷投入,扩大小额贷款发放规模;组建乡村旅游发展股份制企业,吸引农民入股;重点扶持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引导乡村旅游点依托特有资源,开发一批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食品、旅游纪念品,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

新闻推荐

全面小康 一个都不能少

——攀枝花市启动对口支援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两周年观察□秦勇图片除署名外由攀枝花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提供11月21日,攀枝花市盐边县鳡鱼乡小槽村,蜿蜒在海拔1700米到2000米山间、全长9公里...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