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一个都不能少
——攀枝花市启动对口支援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两周年观察
□秦勇图片除署名外由攀枝花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提供
11月21日,攀枝花市盐边县鳡鱼乡小槽村,蜿蜒在海拔1700米到2000米山间、全长9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早已完成。村民贺华明望着宽约3.5米的水泥路异常兴奋,这条产业环线铺通后,村里的核桃、烤烟等产业盘活了。
贺华明家种了28余亩核桃,今年产的300多公斤核桃就靠车运出去了。“没有路,再好的产业也没有前途,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快把路修好。”他说。
贺华明的“梦想”终于在去年变成现实。去年初,鳡鱼乡将该村9公里产业硬化路项目报给帮扶单位攀煤集团。1公里、2公里、3公里……水泥路不断延伸,形成一个大环线,全村的核桃都在这个环线内,这给小槽村的村民们带来了希望。
这得益于2012年12月19日,攀枝花市启动的对口支援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工作,东区、攀钢、攀煤集团公司、十九冶集团公司、钢城集团公司、市钒钛产业园区、市商业银行、市农商行等8个帮扶单位、企业与仁和区平地镇,米易县白坡乡,盐边县格萨拉乡、温泉乡、箐河乡、红宝乡、鳡鱼乡、共和乡等8个乡镇签订对口帮扶协议,计划通过对口帮扶,使受援乡镇到2020年前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特色优势产业收入翻两番,新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公共服务全面发展,努力与平坝河谷地区同步奔小康。
反差催生对口支援扶贫攻坚行动
建市50年来,攀枝花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该市工业化率达71.7%,城市化率达61.7%,居全省第二位。
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让攀枝花成为一个有42个民族散杂居住的城市。据统计,全市目前有少数民族人口17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4%;有17个民族乡镇,占全市44个乡镇的39%。
攀枝花不仅有现代化的大工业,也有“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不仅有现代化的中心城市,也有落后的一些边远农村。尽管人均GDP多年位列全省第一,但部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仍未摆脱靠天吃饭局面,全市还有8.5万人处于贫困状态。
全面小康,不能忘记平均水平以下的群体。这该怎么办?
近年来,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中之重,制定和完善加快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力争通过3-5年努力,促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干群关系等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民族团结得到加强,经济社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与平坝河谷地区同步奔小康,共建共享幸福攀枝花。
攀枝花市委书记刘成鸣认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既需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努力,更需要各方面大力支援。开展对口援边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缩小区域差距的有效途径,是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攀枝花市长张剡认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是攀枝花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要通过对口支援的形式,让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迅速赶上全市平均发展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幸福攀枝花,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但“短板”不容忽视,反差催生行动。
2012年,攀枝花出台《关于开展对口支援边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采取“8+8”对口支援的方式,举全市之力,打一场扶贫开发攻坚战,推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与平坝河谷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输血
改善基础设施 36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11月22日,盐边县共和乡和坪村村民安康早早起了床,穿上新皮鞋,骑着摩托车去赶集。“以前一下雨,道路泥泞,根本无法走,但现在不同了,从村到乡全是水泥路,穿皮鞋都可以赶集了。”安康说。
这样的变化源于2012年底攀枝花市对口支援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工作正式启动,按计划,攀枝花市东区对口帮扶共和乡。
三迷路是连接盐边县共和乡与红宝乡的主要通道,全长28.7公里。以前的三迷路到处坑坑洼洼,当地村民到集镇全靠步行,至少要两个小时。去年,东区政府贷款贴息200万元支持三迷路改造。今年初,三迷路改造完成,解决了共和乡太田片区7个村、3781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与此同时,东区投入270万元改造共和乡集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如今,集镇街道加宽了1米多,全改成了混凝土路面,地下管道把污水引入污水处理池,污水不再满街横流。
今年,东区投入450余万元援建资金,用于盐边三迷路建设贷款贴息和共和乡集镇环线建设、余家湾桥建设、冬瓜坪和河坝路道路硬化等重大项目建设。
如今,2年时间过去了,一笔笔资金、一项项技术、一次次合作,改善了共和乡的基础设施,开阔了村民的眼界,拓宽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路。
而在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村民们终于喝上了金沙江水,这一刻等了太久太久。
迤沙拉村海拔1200多米,守着山脚下的金沙江却没水喝。太阳能提灌站给迤沙拉村民带来了转机。去年,平地镇将该村建太阳能提灌站的项目报给帮扶单位钢城集团。该集团投入310万元在金沙江边建设了装机117.5千瓦,世界扬程最高达880米的太阳能提灌站,覆盖4个社、1400多人,彻底解“渴”迤沙拉。
就这样,6500米长的加厚镀锌、防水防锈管道从金沙江边“爬上来”,延伸到家家户户。
这让82岁的村民起家财做梦都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喝上金沙江水。“以前挑水好辛苦哟,要走五六里山路,每天都要走三四趟”,起家财回忆起年轻时的苦,忍不住摇头。
在他心中一直想成为科学家,恨不能明天就发明把太阳光库存起来发电的技术,让村里的生活更方便。
如今,梦想照进现实。“过去,是水落到金沙江里,现在,太阳光把金沙江的水提起来,钢城集团的帮扶了不起呀!”
现在只要有阳光,提灌站就自动工作,每天送水进村大约300立方米,基本满足全村村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千年彝村因此解“渴”。
东区、钢城集团等八个单位动真格、献真情、真扶贫。两年共投入整合各方面资金达1.5亿元,在盐边县格萨拉乡、鳡鱼乡、箐河乡、红宝乡、共和乡、温泉乡,仁和区平地镇,米易县白坡乡等8个乡镇实施了道路、水利、太阳能光伏抽水工程、集镇改造、村民活动场所等36个重点项目建设。这些项目是事关边远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老百姓最为关心。
据统计,8个受援乡镇共硬化和新建乡村、社公路204.9公里,新建蓄水池1150立方米,架设饮水管道3800米,新建太阳能提灌站2座,整治沟堰22公里,改造集镇1个,新村聚居点1个,农房风貌塑造140户,危房改造53户,修建烤烟房22座、圈舍25个等项目建设,5万余农户受益,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造血
产业帮扶 脱贫致富
在对口帮扶过程中,除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如何发挥“扶智”作用,也是帮扶单位思考的问题。
共和乡荒田村村民雷琴进入美容行业已有3年时间,2013年初回到乡里开了一家美容养生馆。后来,东区送来的美容师技能培训,让她既好奇又期待。“以前跟店里的师傅学的,这次城里的老师到家门口教技术,机会难得,想通过培训提升一下。”雷琴说。
据了解,东区计划对共和乡20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除美容外,还有计算机、驾驶、焊工、电工等。同时,东区还为乡亲们提供就业信息。
送来的不仅是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在帮扶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群众积极出谋划策、投工投劳,靠天吃饭、闭门造车等传统观念逐渐被发展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等现代理念所取代。
随着观念的改变,如何发展当地产业,通过产业脱贫致富成了帮扶单位的重中之重?“对口支援不仅为村子建了许多重要设施,更盘活了村里的产业,大家的腰包鼓起来了。”小槽村党支部书记袁忠辉说。在攀煤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小槽村近年来开始发展核桃、烤烟、青花椒等产业,其中核桃种植面积目前达4000余亩,许多村民还发展起了养殖业。
贺华明除了种了28余亩核桃,还喂了几头猪。“过年前我就准备把猪运到县城卖了,加上其他零散经营,今年家里收入要超过1万元,等过两年核桃树结了果,预计收入能翻番。”他满怀希望地说。
此外,小槽村村民还多次参加乡里举办的技术培训,通过加强学习掌握更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长期以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受地理区位、交通条件、资源配置等多种因素制约,产业发展十分缓慢。特别是盐边北部等高寒山区,基本还是以种植土豆、荞麦和养殖牲畜为主,没有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农民持续增收乏力。
如何让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使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逐步由传统“粮食生产型”向“经济增长型”转变?攀枝花市因地制宜地把产业发展、建立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作为扶贫的核心内容来抓。
据了解,在“8+8”对口帮扶的重点项目中,产业发展占了近一半。
攀枝花农商银行与米易县白坡乡结成对子,双方多次沟通对接,共同商讨援建规划和项目。在白坡乡实地考察过程中,攀枝花市农商银行负责人一行对当地群众求富裕、盼发展的强烈愿望感受深刻。
“当地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也有较清晰的发展思路,但受交通、资金等因素严重制约,急需外界力量助推发展。在对口支援过程中,除了资金扶持,我们还将向有条件的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金融扶持,同时整合社会力量,协调企业到贫困地区开展项目投资,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攀枝花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攀枝花市农商银行在白坡乡投入170万元,在南坝村和姑表村新建芒果基地3400亩,贴息贷款20万元,发展22户养羊大户和1户养牛大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达800人次,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攀枝花农商银行还计划帮扶白坡乡打造核桃基地建设项目,种植和改良核桃2万亩,将对全乡10个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产业单一现状起到积极作用。
攀枝花结合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富集、土地辽阔、风光秀美等实际情况,立足优势,在大力发展枇杷、芒果、核桃、石榴、烤烟、早春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同时,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要求,科学布局,旅游产业也是攀枝花对口扶贫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全市聚合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迤沙拉等民族特色浓郁、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景区已成为攀枝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浬濮彝族聚居村寨,迤沙拉被命名为“中华历史文化名村”,平时经常有游客来观光休闲,但因为缺水留不住游客。
据了解,现在有水了,迤沙拉村将发展300亩左右的李子,供游客体验采摘,同时也在积极规划迤沙拉的旅游线路和景点打造。这既推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增收,让贫困群众尽快摆脱困境,又巧妙地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夯实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基础,为农民拓展经营渠道提供了条件。
在攀枝花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吕小平看来,推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打一套科学规划、基础建设、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社会建设、组织建设的“组合拳”,集中打捆使用各类帮扶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扶持资金的“乘数”效应。“乘数”效应正在不断显现。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17个少数民族乡镇国内生产总值达2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00元,收入节节攀升。
文化
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11月21日,杨阿牛在自家建好的小院里忙碌着:冲洗厨房、打理浴室……今年,通过政府帮扶,他家变化很大:盖了楼房,烤烟丰收,栽种了核桃。“有了十九冶集团的帮扶,我家日子好过多了!”他说。
杨阿牛是盐边县温泉乡肖家坪村垮山组村民,过去一家人虽然辛勤劳作,但生活改变不大。
以前,他住的是陈旧土木房,没有厨房、厕所、浴室。“火塘”边,全家人吃的是苞谷、土豆,出行道路坑坑洼洼,走路不慎还摔跟头。
杨阿牛说,在援建单位十九冶集团公司的帮扶下,如今肖家坪村垮山组入户水泥路已竣工。“政府补贴3万元,我家拆除了陈旧的土木房,自筹10多万元,修建起了小楼房。援建单位还提供物资,帮助我家建起了厨房、厕所、浴室。”说起现在的变化,杨阿牛满脸笑容。
为帮扶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十九冶集团多次派人到肖家坪村指导建设,从干部配备、资金统筹、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经过两年的努力,肖家坪村彻底变了样:村民告别了横板房,人均居住面积接近20平方米。
在村民聚居点还修建了垃圾房、公厕,村民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偏远的小山村村民们如今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8+8”对口帮扶,成为帮助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迅速赶上全市平均发展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经初步测算,2013年攀枝花农村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比上一年增加了1300元。脱贫解困1.05万人,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8.5万人减至2013年底的6.3万余人。
若按这个减贫速度,到2018年攀枝花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攀枝花市委九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将如期实现。
2年来,贫困地区一条条道路修通了,一座座水利设施建好了,一项项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在“8+8”对口帮扶过程中,帮扶单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群众解决了多年急切盼望而又长期制约生产发展的难题,增强了各级党委政府履职尽责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决心,增强了贫困地区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农户脱贫解困奔小康的信心;增强了援建单位援建的主动性和热情;激发了受援地干部群众的感恩之心,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新闻推荐
挖掘独特气候资源,打造中国阳光康养产业试验区□本报记者秦勇去年12月,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攀枝花举行,21个康养项目成功签约240.43亿元。攀枝花市围绕“中国阳光康养试验区”战略定位,谋...
米易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米易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