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旱了水金贵了 村民自主管理很得法
2010年,撒莲镇红旗堰用水者协会成立,3年来,村民不仅接受了统一的调水制度,而且自发参与沟渠管理——
□本报记者 秦勇 文/图
4月23日,在阳光的映照下,一股股清水流淌田间,米易县撒莲镇禹王宫村村民张松忙着摘下一根根长势喜人的四季豆。
今年四季豆行情看涨,每斤可卖到3元左右,张松家的四季豆能收入2万多元。“这要感谢红旗堰及时放水,保证了四季豆生长用水。”张松说。
2010年,撒莲镇成立红旗堰用水者协会,建立了一套生产用水分配制度,在渠道维护、节约用水、化解用水争端等方面效应明显,保障了7000亩土地的农业灌溉用水。
困境
用水混乱 政府无奈停止供水
红旗堰是米易县境内流经草场、攀莲、撒莲三个乡镇的灌溉渠,全长36公里,而撒莲段涉及禹王宫村、湾崃村和平阳村。“以前村民们认为用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沟渠管理是政府的责任。”禹王宫村村支书李波说,村民这样的想法导致沟渠管理不善,用水纠纷不断。红旗堰上段的村民经常是自己灌水后,不把放水口堵住,以致上段有水下段无水,上段和下段的村民常常为此吵架打架。不仅如此,下段村民由于没用上水也不交水费,“当时菜都干死了,凭什么还交水费。”张松说。
无奈之下,政府停止供水。供水的不正常,直接导致大棚蔬菜生长不良,村民收入锐减。
探索
成立协会 上下段轮流灌溉
多年的僵持,让双方都意识到农民需要水库正常供水保障收成,政府需要征收水费维持水库、渠道运转。
2010年,转机出现。当年攀枝花大旱,水资源异常紧张。“我们和村干部、村民组长探讨,与其僵持着,不如共同寻找出路。”撒莲镇党委副书记孙章伦告诉记者,紧跟着镇党委决定由党委、政府引导三个村的村民代表民主选举三名管理人员,成立撒莲镇红旗堰用水者协会,由李波担任会长。
协会采取村民自主方式管理红旗堰。通过商议,协会与村民共同制定统一用水调度制度:在撒莲境内,每年3月到5月,是大棚蔬菜成熟期,实行上段和下段轮流灌溉,8点至12点、15点半到20点半属于上段灌溉时间,其余则为下段农田灌溉时间,如有村民违反规定将予以处罚,不予供水。
经协会管理人员商议并征求村民意见后还制定了统一的水费标准:自流用水水费为每亩70元;提灌用水水费为每亩40元,一视同仁,严格收取水费,水费全部用于堰沟的日常维护。
协会成立,成效显现,红旗堰正常供水,农民如数缴费。“水正常了,蔬菜的收成有了保障,现在村民基本上都能自觉缴水费了。”负责收水费的何明平说。
效应
扭转困局 全县灌区将建协会
4月23日17点,禹王宫村党员张加雪拿着工具打捞红旗堰里的枯枝杂草,“让水尽快往下段流,保证农田用水。”
像张加雪一样自发清理沟渠杂物的村民不在少数。由于调水制度充分考虑到了沟渠上下段村民的需求,3年来,村民不仅接受了统一的调水制度,而且自发参与沟渠管理,保证沟渠的畅通。
“现在,如果水放足够了,村民们会自觉把放水口堵上。哪里渠道坏了,他们也会打电话。”李波说,这几方面综合在一起,每年能够节约大量水资源。
此外,用水关系理顺之后,用水争端基本没了。“过去上段往往偷挖开口,截留渠水,导致下段无水可用,引发多次冲突。”李波说,现在通过用水者协会的沟通、协调,可以做到按次序放水,保证每个村都能及时用水。
米易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科认为,用水者协会的建立,理顺了灌区供用水双方的利益关系,帮助村民树立了“自己的堰沟自己管、大家的堰沟大家清”的意识,扭转了农业用水“收费难、管理难、投入难”的困局,下一步将在全县灌区推广。
新闻推荐
6月底前,米易县将完成3500亩的造林植苗。造林植苗涉及县城视野区的鸡爪山、灵官山、广东山、康家箐、鹅老壳、老河湾、打靶场等7块造林地,种有14万余株生态树和开花观赏树。今年,该县还在鸡爪山、灵...
米易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易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