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庄里的都市 ——“8·30”地震农房恢复重建巡礼

攀枝花日报 2010-08-23 22:14 大字

■ 本报记者 刘浩 文/图

8月17日,记者来到在“8·30”地震中受灾较为严重的盐边县和爱乡和米易县白马镇,对当地的农房恢复重建工作进行了走访。风格迥异的集中重建安置点里,曾经在地震中失去家园的乡亲们,用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讲述着他们的新生活。

镜头一:和爱乡顺利村中村社 六旬老人迎来新居内第一次生日

第一次到和爱乡是地震发生后的2008年底,那时候,失去家园的乡亲们住在用篷布和木板搭建的过渡安置房内。规划确定的集中重建安置点,带着大家的期盼,刚刚开始场平。

“噼噼啪啪……”17日,和爱乡顺利村中村社的村民刘兰英家传来鞭炮声。这天是刘兰英65岁的生日,亲戚朋友从四面八方赶来祝寿,看到平时很难凑齐的一大家人欢聚一堂,老人家高兴得合不拢嘴。

“住上了新楼房,心里高兴啊。多亏了党的政策好,不然我们还修不起这房子。”刘兰英一张口就把感谢二字挂到了嘴上,“第一次在新房子里庆祝生日,心里太高兴了。”老人家絮絮叨叨地讲述起地震后住过渡安置房的不便和搬进新房以后的舒适,说到遭灾后党和政府对乡亲们的关心和帮助,老人家的眼里闪烁着泪光。

“到村子里走一趟,白色外墙的是维修加固的,新房子都是重建户。”和爱乡党委书记刘启明告诉记者,“以中村社为代表,和爱乡402户重建户已于去年9月底全部重建完毕,需要维修加固的763户也已经全部完工。”

镜头二:白马镇田坝村安置点 农房重建结合新农村建设展风采

从挂榜下高速公路,左拐一个弯便来到了白马镇田坝村的集中安置点。

小区式的楼房设计,良好的绿化和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田坝村集中安置点让人眼前一亮。年初落成的白马群众休闲文化广场成了安置点居民享受休闲时光的好去处;矗立在一旁的望月楼,默默见证着田坝村安置点从规划到落成的全过程。作为全市四个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之一,白马镇把安置点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里环境好、配套设施好,离集镇又近,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说这话的人名叫王帮碧,是原挂榜三社的村民。王帮碧一家三口,把土地承包给别人后,两口子跑起了运输,家境较为殷实。地震中,王帮碧家里房屋受损,成了重建户,几经考虑,她选择了集中安置,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花钱买下了现在这套近100平方米的房屋。

走进王帮碧的家里,窗明几净,沙发、液晶电视、热带鱼缸……看上去舒适又温暖。“我家还凑钱在楼下买了个门面,租出去每年又多了一笔稳定的收入,以后的生活会更好的。”说起未来的日子,王帮碧充满了信心。

“田坝村集中安置点建设以统归统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已于去年底全面竣工,受到了安置群众的普遍欢迎。”白马镇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镇529户重建户和1565户维修加固户,已经全面完成了重建和维修加固任务,整个恢复重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据了解,经过核定,“8·30”地震后,攀枝花市共有13818户农房需要重建,49369户农房需要维修加固。在农房恢复重建过程中,攀枝花市指导各县(区)严格遵循“农户自建、政府补助、社会帮助”的工作方针,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采取农户单独自建、集中统建的方式开展农房恢复重建。截至目前,全市“8·30”地震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新闻推荐

以创新之力筑发展之基 ——攀枝花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纪略

今年以来,攀枝花市围绕建立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在选人用人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充分落实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营造了风清气正、有利于...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