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特色·效益·富民 ——攀枝花市倾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综述

攀枝花日报 2010-03-11 23:55 大字

■ 本报记者 晏洁 特约通讯员 斯慈伟

2008年,攀枝花市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围绕资源比较优势和地域区位优势,倾力打造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主导产业和产品,逐步建成全国有较高知名度、产品质量一流的特色农业产业。

随着这一战略重点的深入实施,攀枝花市农业“特色、效益、富民”的主旋律日益凸显。

科技支撑日益明显

“2008年,全市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近60%。”市农牧局负责人说,在“倾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中,攀枝花市重视依托国家、省、市农业科研院校的技术力量,通过开展院校合作和自主科研,组织制定、完善了107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地方标准”;组织实施了“攀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和采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攀西石榴新品种选育”、“优质枇杷引种筛选示范研究”、芒果晚熟控时成熟技术示范推广、“块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还通过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提升了研发后备力量,通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提高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能力,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提高了特色农业比较效益。

仅以早春蔬菜和芒果为例。目前,攀枝花市早春蔬菜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盐边县和爱乡荣获“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称号、米易县被省农业厅列为设施蔬菜基地县。2009年全市10.64万亩早春蔬菜,产量达到32.65万吨,产值预计达到5.55亿元,仅此一项,全市农民人均获得1100元左右的收入。其次,芒果的经济效益最好,产量达到3.3万吨,产值预计达到1.92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

这些喜人成绩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近年来,通过不断开展蔬菜科技的引进和创新、大力培训乡土人才、强化基层推广体系建设,攀枝花市在设施栽培、良种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蔬菜生产技术体系。

2009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超过了4万亩。“根据调查,同等条件下,大棚栽培、小拱棚栽培、露地栽培早春蔬菜的平均亩产值分别为1.2万元、4000元和2000元。”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说,攀枝花市在注重科技创新的同时,还通过广泛开展“田间学校”等培训,加大科技推广应用能力,着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进一步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攀枝花市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完善了107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地方标准”,配备了一批先进适用的监测设备,培训、引进了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专业人才。同时,完成了6万余名农民群众的相关培训。

在农村科技推广方面,攀枝花市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阳光培训”、“科技入户工程”等已成为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的科技培训品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培训不仅增强了农民群众从事生产的技能,而且为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09年,全市共培训新型农民6512人、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9.12万人、完成农民工培训7256人,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6亿元。

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

“2009年底,全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增至8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市农牧局负责人说,攀枝花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不仅改变了过去农户一家一户单干造成的农产品品牌杂乱的现象,而且使特色农产品品质有了保证,在技术上更有支撑,在销售上更有门路,在产出上更有效益。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和核心。去年,攀枝花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现代养殖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决定继续加大财政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为养殖业基地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完善了《攀枝花市特色种植业重点基地建设规划》(2009-2015年),着力发展芒果、枇杷、蔬菜等特色产业。同时,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优化农业农村融资环境、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一系列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政策,制定完善了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加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拓展农产品营销、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试点等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奖励办法,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在良好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户)达到1664个、水产基地面积达到9.38万亩,建成早苗生产、优质鱼苗、热带鱼养殖、网箱养殖等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4个。2009年,全市肉类总产量和总产值预计分别达6.78万吨、12.43 亿元。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销售总收入达到7256万元,其中,8家专合组织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特色农业基地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程度明显提升,农业企业的品牌打造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民依靠与公司或协会共同走产业化经营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力继续得到提升,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实力得到整体提升。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已初步建成。截至2009年底,全市园林水果(含特色水果)、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的种植面积分别达31万亩、10.64万亩和15.25万亩,总产值预计分别为2.74亿元、5.55亿元、2.36亿元;林业生物产业方面,块菌、核桃、板栗、澳洲坚果、麻疯树等经济林果基地及产业化势头良好,营建块菌林360亩,麻疯树生物能源林面积达到20万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产业化、基地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技术和标准的进一步统一和规范,目前,攀枝花市芒果亩产量较3年前提高了近3倍;同时,各县区正在打破原有的农业区域利益格局,统筹兼顾、突出特色、重视效益、科学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理念已在全市上下得到很好贯彻。如,为改变芒果品牌杂乱的现象,去年全市主要农业龙头企业已就品牌整合问题达成共识,外销芒果时统一使用“攀枝花”商标和包装,并由市农牧局申报“攀枝花芒果”地理标识。

惠农措施更有力

攀枝花市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显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为此,在逐步破解“三农”发展众多难点问题的过程中,攀枝花市始终立足实际,着力在解决影响和制约农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民生上下功夫,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继2004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免除农业税后,2008年底,攀枝花市又在全省率先对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实行财政补贴。

东区银江镇攀枝花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国辉,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行,他回忆说:“1992年也推行过农村养老保险,当时政府没补贴,农民积极性不高,推广起来就很难,那时就设想如果哪天政府能补贴就好了。现在,想不到政府真给我们农民发补贴了,10多年的梦想成真了。”

不仅如此,作为全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区(县)之一的东区,还针对60岁以上农村困难参保群体,采取“以资抵费”(即用应领取的养老金抵扣未交清的保费)的形式,着力解决参保缴费问题。

在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方面,攀枝花市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并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末,境内60%的村通水泥路或油路,乡镇全部道路全部为水泥路或油路。

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221个行政村实现了通村公路通畅,占全市352个行政村的63%,共有41个乡村实现了通乡公路通畅,占44个乡镇的93%。

一条条畅顺的村道,不仅了却了攀枝花上百个村庄几代人共同的心愿,也增强了农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胆气”,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去年,全市新建沼气池6260口,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新建或改扩建1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小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改造中低产田4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1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万亩、完成蓄水1.2亿立方、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3平方公里。

相关链接

攀枝花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指导思想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围绕资源比较优势和地域区位优势,倾力打造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主导产业和产品,逐步建成全国有较高知名度、产品质量一流的特色农业产业。

总体目标是:第一产业增加值按照平均每年6.5%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新闻推荐

米易县开展“3·15”宣传活动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赵影)你消费被黑过吗?你购买的食品、药品能让人放心吗?在第27个“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米易县举行了以“消费与服务”为主题的“3·15”宣传活动。在宣传活动现场,米...

米易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易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