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那山那水 黄老板倾囊百万不后悔
□特约通讯员唐兆权 文/图
1月5日,威远县新场镇古佛村几十个村民在一条荒废了几十年的水渠边挥汗劳作。村支书彭一礼同大家打着招呼:“你们元旦节都没休息,真是辛苦哈!”“黄老板花这么多钱来改变家乡,我们出点力算啥辛苦哦?!”村民钟绍德笑答。
黄兴元(左)在看堰塘修建进度。乡亲受穷黄老板要投资
村民们说的黄老板叫黄兴元。
黄兴元土生土长在古佛村,这里稍遇天旱村民们就只能到处找水吃,种庄稼更是要看天老爷的脸色。在上世纪70年代修的一口堰塘和一条水渠,都因为疏于管理和维修,引不来水和蓄不了水。青壮年们各奔东西,黄兴元也闯荡在外。
20多年过去了,黄兴元回到家乡,看到在家的村民仍然是靠天吃饭,感到有些心酸。他计划着要把在外挣到的钱用来改变家乡的面貌。亲戚们都反对他:“你辛苦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挣了点钱,用来把自己一家人的日子过好点就行了,何必操那些闲心?这么大个村,你一个人改变得了吗?”黄兴元就有那么执着,想要干的事就一定干。他认定,古佛村落后就落后在“水”上,只要把水的问题解决了,面貌自然就能得到改变。
黄兴元计划将6000多米水渠全部用PE管铺设,然后把20多亩面积的堰塘扩大到60来亩,挖深两倍以上,让更多村民受益。这个计划一出,又招来了亲戚朋友议论:“这个黄兴元,不晓得想的啥子!”
公益为先村民支持他
黄兴元对这些议论不去理会。他按照计划,请来推土机、挖掘机等机具,直接干起来。
刚一动土,白胜村9组10组的村民就出了难题。原来这条6000多米水渠引水的源头是在他们地面上的王家沟河堰,以前不仅修河堰淹没了的土地没有解决,并且河堰长期渗水,如果涨洪水只得等水消退了村民才能过河堰。
黄兴元同白胜村村民商量,以每年600元的价格把河堰承包下来,一下就预付了10年。他花钱买来预制板从堰坝的水面铺架一条路,同时筑起了防护栏,让村民过堰有了安全保障。还为这几个组拉石子铺了公路,铺设了引水管,投入了70多万元。还没正式实施主体工程就花了这么多钱,黄兴元一点不后悔,他说,做公益,钱用到哪里都一样。
要扩大堰塘面积和容量,就得占村民的地,牵涉到古佛村5个村民组30多户。村民会心甘情愿让出土地?黄兴元说,他从2012年就开始支持这几个组修公路等公益事业,先后花了6万多元。再加上给大家解释了发展水利的好处,村民都理解,不仅以每年每亩2、3百元的价格将地流转给了黄兴元,还主动担负了以后每个村民每年出5个义务工维护水渠和堰塘的责任。
13组的村民谭元亮说,他们也正是明白了修水利的长远利益,才那么支持黄兴元的,加上黄兴元为人诚实,为村里做了不少的好事,大家跟着他,支持他不会错。着眼长远为乡村谋发展
现在走进古佛村13组,以前的油草塘(堰塘)不见了,能看到的是一个几十亩面积、像小湖泊一样的大堰塘。从其规模和轮廓,可以想像经过旅游开发后的美景。
黄兴元也正是这样谋划的。他说,花这么多钱修这么大个堰塘,除了想解决全村和相邻镇两个村上千人的生活生产用水,以及上千亩田地的栽插问题,还计划打造观光旅游,依托山里的优质水源发展生态养殖等。“我们这里有一条千年盐煤古道,平时来这里游玩的人就不少,开发成功后来的游客会更多。”黄兴元说,到时村民们可以各尽所能,不管是销售土特产,还是做点什么生意,都是增收门路。要不然只是引来水,栽上秧苗,农民还是富不到哪儿去的。
如今,黄兴元已把160多万元全投入到修建水利设施中,另外还用房子抵押贷了20多万元款。“原本没想到会有这么大投入,可都上马了,只能咬牙走下去。其它配套设施一步到不了位,就先把水引过来,让农民2016年把秧苗栽上,鼓舞一下士气。以后再逐步推进,调动大家的资金和优势共同发展。”
新闻推荐
威远县新场镇521户贫困户,年初在没有扶贫资金的情况下,通过借钱、贷款等方式,买来鸡鸭猪羊等家禽家畜喂养。截至8月2日,全镇所养的上万只(头)家禽家畜已经长大有了收效,为贫困户加快了脱贫速度...
威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威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