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摘获第一块高新技术“国”字号招牌 内江市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内江日报 2015-02-25 01:19 大字

◇本报记者 王征 田映丽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伴随着新春的脚步,日前,一则令内江人振奋的喜讯从北京传来——

内江农业科技园区被国家正式认定为“四川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这一定位,不仅标志着内江在高新技术领域摘获了第一块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字招牌,实现了零的突破;更展示了继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后,内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显示出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蓬勃向上的良好势头。

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示范载体和创新平台

如何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科技与农村、专家与农民、技术与生产的有效对接,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利用新路?

2013年底,市委市政府在认真听取各方意见,结合内江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资中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市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东兴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威远县镇西食品工业园区1个特色园区,构成“一区四园”,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战略构想。

在随后的2个月里,市委书记彭宇行、市长杨松柏等亲自率队,先后深入内江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内江师范学院、内江农业科研的最高院所——内江市农科院,以及部分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开展实地调研,就内江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摸清了家底,做足了功课。

2014年2月,在市委六届八次全会上,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被列为全市“三农”工作的“一号工程”,创建工作由此拉开大幕——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科技部和省科技厅汇报园区建设工作,科技部部长万钢、副部长张来武、科技部农村司司长陈传宏和省科技厅厅长刘东均表示,大力支持内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并提出了“支持内江发挥优势、积极探索,提升农业农村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希望。

在此基础上,内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落下地”的办法,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创建工作:

——“走出去”:市政府分管领导先后带队到河南省鹤壁市、云南省楚雄市、江苏省南京市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学习园区建设经验,兼收并蓄,取到了“真经”。

——“请进来”:邀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和学者为园区建设“把脉问诊”:市政府举办农业科技内江行活动,邀请中国农大科研院、南京农大、四川农大、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内10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到内江调研指导,同园区35个农业科技企业开展技术难题对接。

——“落下地”:按照创建一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要求,邀请上海交大编制“四川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内江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做了大量辛苦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付出总有回报——

2014年12月2日,内江农业科技园区争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现场考察;12月31日,园区通过科技部组织的视频答辩,在全国45个接受考评的农业科技园区中综合评分排名第9名;2015年2月,国家正式下文认定内江农业科技园区为“四川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战袍”加身,扬鞭远征。

目前,“四川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各项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资中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市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东兴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威远县镇西食品工业园区“一区四园”,正紧紧瞄准“川东南丘陵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育区、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产业区、内江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加快推进建设。

做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探索各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产业化运行机制,构建创新链和创业链

目前,“四川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不仅有金灿灿的“国”字号招牌,更有一批重量级的农业科技企业和高效的成果转化运用平台。

2014年8月5日,落户东兴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四川千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千草生物”简称,正式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市。这是川南地区首家在“新三板”正式挂牌的企业,也是四川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这家集植物组培研发、种苗繁育、种植于一体的高新生物技术产业公司,正在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企业负责人廖欣自豪地说:“企业在植物细胞的克隆培养,珍稀物种的生物技术研发上,掌握了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正是因为有效地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才有了企业现在的发展壮大。”

为了给高科技企业营造快速成长的“温润”环境,“四川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与四川大学等10余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果类废弃物资源化、数值仿真等3个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拥有1个博士生工作站、1个硕士生工作站和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为了使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现“无缝”对接,“四川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成立了内江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立了1个省科技特派团工作站,柑橘、动物药业、天然有效物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拥有200余名科技特派员组成的9个市县科技特派员团队,水稻、小麦、肉鸡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而在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撑方面,“四川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建立起了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

将全市科技、农业、林业、水产、畜牧等部门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重点向园区核心区倾斜安排;

充分发挥园区建设公司兴资公司和瑞景公司的投融资能力,探索园区社会化融资途径;

创新“三自一引”、“五权同测”等方式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农户土地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的“三化”模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经营。仅园区核心区就累计流转土地45万亩,登记家庭农场276户;

通过参与多层次多形式的成果转化专题活动,促成市农科院与中国农大食品学院在果蔬产品加工、永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农大在饲料及黑猪研究等方面的合作项目;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从园区创业到科研机构、品牌企业、科技特派员、大学毕业生、中小微企业、家庭农场的需求等方面制定了18个优惠政策性文件,资中县政府还出台了园区建设奖励扶持办法;

……

“我们有信心将国家农业科技园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成农业科技集中集聚发展的‘洼地\’”。市科技局局长王仕平表示。

做活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提升现代农业的电商“属性”,促进农业电子商务更加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内江市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

农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等特点,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而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数据传输技术开展的商务活动,能够有效消除传统商务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障碍。

“为农业插上电子商务的翅膀,将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激活农业农村经济,同时为工业产品的销售、电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基于这一超前认识,“四川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在三产联动方面已经率先起步。

内江土特产公司已脱离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在加盟“中国搜索源品汇·中国特产”后,企业开展了实体营销和网上营销相结合的O2O电商模式,构建起了内江特产的网络营销体系。目前,内江土特产公司已集中全市70个品牌500多个品种的内江特产开展线上线下营销,电商业务已遍及大陆及港澳台地区。

而四川农产品数据化智能供应链平台,是内江市采用B2B模式,以大宗农产品为主,以内江为依托,整合全省农产品的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和物流,对接全国农批市场的综合服务平台。

围绕打造“四川电子商务第二城,川南电子商务发展中心”的目标,内江市依托内江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国家宽带乡村工程试点市等机遇,已成功组建网上“内江特产商城”,由70余个特色农产品组成的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及港澳台地区。

在市中区,通过电商平台包装推介的夏布蜀绣,已成为特色电商品牌,产品供不应求;

在东兴区,阿里巴巴的“淘宝大学”每年可输送上千名电商人才;

在资中,“根兴”、“赵老师”花生糖等地方名优特农产品,即将在天猫、淘宝、京东、一号店上实现“四店同开”;

在隆昌,腊肉、豇豆、豆瓣酱等农副产品在改良包装后实现网购;

在威远,黄老五花生酥、无花果、周萝卜等“威远造”产品,已在互联网上远销全国和海外;

2015年1月,四川省唯一的“四川农产品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在内江市正式运营,全市重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全部实现网上销售。

到2020年,全市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率达90%以上,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0亿元……

站在新的起点上,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正按照加快建设幸福美丽内江的发展定位,力争在珍稀果品、名优家畜、精品蔬菜、奇异水产四大拳头产品,优质粮油、绿色蔬菜、资中血橙、内江黑猪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全力打造川东南现代农业技术辐射源和农业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地。

新闻推荐

项目建设:挺起威远发展脊梁——威远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纪实

■2月26日,春节假期刚过,笔者在威远看到,威远各个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一派风生水起、如火如荼的景象。春节前,1月4日、1月8日、1月15日,威远县委书记曾云忠率队督查了县城西北部、省级新农村示...

威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威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