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厢板串起村民增收梦——袁昌俊返乡创业的故事
◇唐兆权文/图
前不久,威远县新场镇胜利村村民梁克辉从竹厢板加工厂负责人袁昌俊手上接过刚卖了竹子的3000多元钱,“抱怨”道:“袁老板,你咋不早点回来办厂?如果你早点回来办厂,我们的竹子早就变成了钱。”
袁昌俊办的竹厢板加工厂,不仅让村民们的竹子身价陡增,还为部分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逼出门路●
袁昌俊以前在外地的煤矿当队长,收入还算可以。“可是,眼看煤炭行业受到市场冲击,自己另外去干点什么好呢?”袁昌俊寻思着。
泸州的一位朋友劝袁昌俊办竹厢板加工厂。他想了想,家乡楠竹多得很,他每年回家,都听到乡亲们抱怨楠竹卖不成钱。说不定办竹厢板加工厂还真是一个好门路。
回到家乡,袁昌俊作了一番资源考察,不仅新场镇楠竹多,其他镇的楠竹、麻竹也多。因此,他把积蓄拿出来,又到处借了些钱,请了一个懂机械的人合伙,一共投入50多万元资金,于2014年5月在场头租了一个场地开始进行竹厢板加工。
竹厢板,就是将竹子破成块,然后按规格串起来,供建筑工地搭厢架的竹板。因为楠竹不容易吸水,经久耐用。横立相串,不打滑,很受建筑工地欢迎。
●易中遇难●
竹厢板看起来制作简单,可是工人们起初制作的产品达不到购货方的要求。袁昌俊不得不用高薪从泸州请来一位师傅传授技术,两个月后,他的30多个工人掌握了全套技术。
质量合格了,袁昌俊知道,生意还必须讲生意之道。因此,他到西北的几个大市场奔来跑去,白天到建筑工地、市场去找买主,晚上坐在火车上赶路。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虽然努了力,但是竹厢板一块都没卖出去。原因是别人怕他“抢”市场。跑了半个多月,好不容易同西安的一个老板谈好价格——每块算18.5元,袁昌俊高兴地把竹厢板运去。
竹厢板顺利运到目的地,马上就要获得自己办厂以来的第一笔收入了,他很激动。可是,把竹厢板卸下车后,那个老板才说:“对不起,现在市场行情不太好,你的这批竹厢板我只能给13块5角一块。”
每块竹厢板一下子就跌了5元,一车竹厢板就要亏1万多元。袁昌俊的心一下子就凉了。那个老板却不冷不热地甩出一句:“如果你觉得价格低了,就拉回去吧。”袁昌俊想:“天远地远的,拉回去会亏得更惨。”他只好咬牙低价把竹厢板卖了。
●强中求进●
市场的打击让袁昌俊不知所措,他四处打听得知,竹厢板市场并非饱和了,而是需求很大。
袁昌俊把心一横,“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掌握那些老板排挤“新手”的心理后,再次把竹厢板运去卖。说好多少钱,就一分不少,老板再说“不卖就自己拉回去”时,他毫不示弱地说:“你不要就算了,我就在这里直接推销,甚至直接到建筑工地去推销,你卖19块,我就卖18块,甚至可以更低,反正我是生产商,看你销售商扛得住还是我这个生产商扛得住!”这番底气十足的狠话还真把销售商震住了。
从此,袁昌俊的产品销到西安、重庆、甘肃、新疆等地。2014年5月至当年底,该厂共为家乡“消化”了3000多吨楠竹和麻竹,每吨500元,为当地村民换回了150多万元。30多名工人,每人每月工资3000多元。
以前在厦门打工的新权村村民何龙武、在外地煤矿上班的唐尧远等村民回到家乡,在袁昌俊的厂里上班。
“下一步,我要流转1000亩荒地自己种楠竹、麻竹,用来调剂淡旺季,掌握原料供应的主动权,可为自己增加一些利润。”袁昌俊对未来充满信心。
新闻推荐
实施品牌战略 发展特色农业——威远县《关于推进无花果和核桃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
◇本报记者徐静文/图3月的穹窿大地,新枝抽芽,百花争艳,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勃发。日前,威远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推进无花果和核桃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样给广袤田野和广大...
威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