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勇敢者的下一步

乐山日报 2013-12-26 08:29 大字

作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后来者”,内江实践的价值在于,他没有在确权颁证这一环节止步,而是一鼓作气,更进一步,在“确权”和“获利”之间搭建一座桥,为农村产权的成功“变现”找到了一条道路。——题记

■ 四川日报记者梁现瑞陈岩周海波

“中国无花果之乡”——12月9日,记者从成都出发,沿成自泸赤高速一路向前,进入威远的地界,一张硕大的广告牌宣告着这个以钢铁著称的丘陵大县的新定位。

支撑这块牌子的,是全县1.2万亩无花果园。而一年前,威远县无花果种植面积还不到6000亩,却已是历经十年发展。

短短一年间,从6000亩到1.2万亩,威远无花果种植面积为啥增长这么快?

市场拉车,政府推车,农民坐车,“三方联动”,土地轮子“转”起来

“农业BOT。”在威远县调查的第二天,我们得到答案。

什么是农业BOT?威远县委书记曾云忠这样描述:农民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将土地流转给工商企业,后者对土地进行整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业经营,五年期满后,企业将土地连同农作物无偿移交给农民,在此过程中,农民可为基地代收代管,打工赚钱。

BOT模式起源于英国航海业,公司投入资金建设灯塔,向过往船舶收费,期满后移交给政府。从航海业到农业,从英国到中国,这一模式在历经300多年后,辗转来到四川一个乡村扎下根。

以新店镇石坪村为例,当地农民以每亩每年500元的租金,将土地集中流转给金四方果业有限公司,用于建设无花果基地,五年期满后,公司将果园无偿交还农民经营。

在此期间,农民可以在果园打工挣钱,或者返租公司的果园种菜,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关系中,石坪村的土地从抽象、空洞的“权”的“此岸”,抵达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利益的“彼岸”,实现了权与利的“胜利会师”。

村民徐跃贵租给公司3亩地,年租金1500元;给公司管护90多亩果园,年薪3万元;返租100亩土地种菜,扣除每亩每年50元的租金,一年能赚两万多,三项加起来,一家人年纯收入超过6万元。“企业拉车,政府推车,农民坐车。”内江市统筹委副主任兰徐这样形容。

在他看来,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企业的带动,没有政府在关键时段推一把,土地流转这架马车的轮子就转不动。(紧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叶大爷的肩周炎好了

□本报记者胡波文/图6月27日上午9点,在炳草岗二街坊社区活动场地的乒乓球台前,记者看见一位老者精神抖擞地来回奔跑,已经打赢了几场球。好几个球友被他点燃斗志,气势汹汹地上场挑战。一个多小时...

威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威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勇敢者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