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的工业风骨——内江市部分工业遗产扫描
在20世纪,工业使内江享有“内老三”美誉,现在,工业遗产遍布内江三县两区。日前,内江市公布了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威远小火车位列其中。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首次提出工业遗产概念,威远红村石油大会战遗址、资中银山糖厂等也被吸纳为文物点——
◇本报记者 徐静 实习生 胡蓉 文/图
工业革命活化石
12月14日,记者来到威远县黄荆沟镇,看到了被誉为“蒸汽机时代的工业景观”、“深山里的活化石”的窄轨小火车。
威远窄轨小火车现存三台,除了英国进口的报废外,其余两台由石家庄动力机械厂仿波兰相关型号制造的小火车已修复完毕,随时可以运行,现在由川煤集团威达公司(原威远煤矿)职工易国清和两个工友守护着。“这里的铁门常年都是关着的,免得一些顽皮小孩偷跑进来,弄坏小火车。”易国清说,去年上半年,他们还给小火车新刷了油漆。
“小火车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历史不会忘记它的功勋。”易国清说,威远煤矿距成渝铁路资中站37公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威远煤矿是全国出名的低硫、低磷、低灰优质煤企业,最高年产煤量达100万吨,汽车运输不能满足需要。
1961年,一条7.5公里的窄轨铁路“应运而生”,从坭河修到威远煤矿。同年,响着汽笛,喷着白烟的蒸汽小火车穿行于崇山峻岭。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没有威远煤矿的煤炭,四川的火车就翻不过秦岭,重庆钢铁厂就炼不出钢。”也有人说,小火车就是威远煤矿的运输生命线。
李华冬从小在黄荆沟镇长大。好奇的他,来来回回地坐了不少趟小火车。“当时在货车厢后面挂了几节客车厢,顺便载人。刚开始,坐一趟只要五分钱,后来涨到一毛钱了。”
“行进途中,感觉‘一撞一撞\’的,狭小的车厢内挤满了人,还有人专门来回坐着耍喃。”李华冬永远也忘不了乘坐小火车的记忆。
那个年代,小火车不仅承担威远煤矿的运输任务,还要为沿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中国联通威远黄荆沟合作营业厅职工苟培建趁铁门打开的时候“溜”了进来,感慨不已。想当年,小火车还在运营的时候,不少英国人、日本人慕名来到这偏远山沟,只为看一看小火车,重温发祥于西方的文明。
“加煤、注水、点火,等气压达到4公斤,小火车就可以跑起来了。”威达公司后勤人员甘永建说,小火车头前半部分是锅炉,那是火车的心脏;后半部分的下面是燃料,上面是水——这正是蒸汽机的特别之处。
在车身下端,有一个撒沙装置。用手轻轻一弹,还有细沙漏出来。“这是为了增加摩擦力,帮助小火车提速。沙子还要在专门的烤箱里烘干。”在小火车停放点附近,记者看到场地上还遗留着少许河沙。
随着煤炭资源枯竭、煤炭产量锐减,每月不足一万吨的产量,仅能勉强维持一天一车次的运力。“最恼火的是,这种小火车早已停产,根本找不到维修用的零部件。”甘永建说,不得已,2007年6月6日,威远窄轨小火车停止运行。“目前,轨道现存1公里左右。”
易国清曾专门去乐山市犍为县参观嘉阳小火车,并乘坐了一回。“嘉阳小火车成为当地一个旅游热点,并引起国外关注。内江也有同样的蒸汽小火车,如果能够搞旅游开发,小火车的辉煌就会延续。”
石油会战留余香
威远县新场镇有一个小村落,人们称它为“红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它的名字响彻中国,吸引了世界目光——这里有油气结构,并成功打出高产气井。
1965年春夏之交,一辆辆满载石油工人的大卡车驶向当时为荒山野岭的曹家山,一下车,他们就凿石头、担石灰、平地基……为了不占农田、不占民房,工人们在曹家山炸开岩石,就地取材,将房屋建在光秃秃的乱石岗上。
“当时仅用10天时间便用片石筑起了几十栋房屋、一个千人大礼堂和一条300多级的石头阶梯道路。”81岁的唐易隆回忆说,除了少数推土机和汽车,干活都采用人海战术,约6000人奋战在工地上。“生产队的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人人都是勤奋的小工。”
同年9月4日至8日,仅5天时间,四川石油勘探局机关就从成都搬迁威远县新场镇曹家山前线指挥部。
78台钻机轮番上阵,石油工人连续作战,“一切为了70亿,一切为了找油田”的口号响彻云霄。很快,工人发现了当时最大的、储量达400亿立方米的陆上整装气田,并成功打出了我国第一口横穿油层的拐弯多底井和第一口水平多底井。
资料显示,会战以来,共打出气井144口,投产71口。“红村石油大会战是继大庆油田之后油气工业的又一里程碑。”
红村当时并不叫红村,唯一留在此地的老石油工人廖宣州向记者讲述了红村的由来。这位已退休24年的老人,直到现在还爱穿当时的“48道杠”棉工服,常常给孙子讲述石油大会战的往事:
1966年春天,邓小平来到曹家山,视察指挥部工作时询问道:“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得知指挥部还没有独立的名字时,有人建议邓小平给取个名字。
邓小平想了想说,这里是全国的石油会战之地,搞得如此红火,地处农村不在城市,干脆就叫红村吧。从此,指挥部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红村。
当年,在红村最高处有一座大礼堂,是会战队伍的政治活动中心,正门上方挂着高约6米的毛主席画像,旁边还贴有“毛主席万岁”的标语,其中“毛”字第三笔长约1.7米,站在五六里外都能看清画像和标语。这里常年都有打擂比武会及放电影、文艺演出等活动,附近的公社社员也常来玩耍。
廖宣州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在大礼堂召开万人誓师大会,来自大庆、玉门等油田的队长争相抢话筒表决心,现场负责话筒的他不得不以身相护,但仍旧扯坏了几只话筒。“最后,领导不得不制定会议纪律,点到哪个油田的队长,哪个队长才发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威1井等突然关闭,生产数字开始下滑,热闹的红村开始落寞。
由于工业重心的转移,九十年代初,红村的油气工业整体搬迁,一些建筑物废弃或拆除,一些建筑物改为民居。在这些建筑物里,记者还能看到一些毛主席语录和当时运输车辆班次的安排表。
威远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赵佐良说,红村遗址呈规模的建筑群面积达1.5平方公里,它体现了当年创业者们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后三线工业发展阶段难得的工业遗产。
对于如何保护这一遗产,赵佐良认为,唤起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兴趣以及对其价值的认同,是保护工业遗产最可靠的途径。同时,要尽快制定红村石油大会战遗址保护规定,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还要妥善处理红村石油大会战遗址保护与威远现代工业建设、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工业遗产原有风貌的同时,加以合理利用,发挥其最大效益。
甜蜜事业酿辉煌
甜城内江 , 因糖而甜 。
拥有几百年制糖业历史的内江,糖产量曾占全国50%左右。回忆甜城故事,不得不想到银山糖厂。这个经营甜蜜事业的企业,见证了内江现代化制糖业的兴衰。
始建于1939年的银山糖厂,由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投资,于1940年3月建酒精厂,利用资中、内江丰富的糖蜜资源制造酒精,取名资中酒精厂。
87岁的何大荣是银山糖厂的工程师,也是该厂的活资料库。
他回忆道,1938年,陕西咸阳的酒精厂为了躲避战乱,搬到四川。“除了怕厂子遭到日本兵破坏外,当地也缺少煤炭等原料,水也稀缺,酒精厂难以维持下去。”
何大荣说,当时,粮食酒精生产线搬到贵州遵义,糖蜜酒精生产线则搬到了资中银山。次年,资中酒精厂正式投产。“浓度为95°的酒精专供汽车使用,浓度为99°的无水酒精专供飞机使用。”有次,一架“饿”了的飞机紧急降停酒精厂附近,等待补充能量、重新起飞。“当时,我们将酒精装进容器内,用船运了过去。”
1948年,资中酒精厂与台湾糖业公司合作,拆迁存放台湾苗栗的大湖制糖工场成套设施,在资中酒精厂合办机制糖厂,并于同年更名为四川糖厂。
1949年12月1日,四川糖业公司成立,四川糖厂改名为资中糖厂,日榨甘蔗250吨,成为西南第一个机械化糖厂。
“那个时候,厂子外边人山人海,大家争先恐后观看榨糖工艺。”南下干部张志荣带着一排官兵,紧急赶到糖厂,担任警卫工作。这一干,便干到退休。
周柏松是造纸业的高手。1957年,被上级紧急调至糖厂工作,专门负责研究如何用榨糖后的蔗渣造纸。
“在这之前,苏联专家来厂里研究了多次,都以失败告终。”周柏松说,蔗渣的纤维很低,用它造纸,难度很大。但临危受命的他和同事一道“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结束了内江无造纸能力的历史。“当时,轻工部还给我们发了奖状,以示表彰。”从此,内江的造纸设备从一台发展到两台、五台……
当时,资中糖厂还有川南602厂、西南606糖厂资中糖厂、四川省银山糖厂等名称。生产车间分酒精、制糖、造纸3个车间,定型产品有机制白砂糖、医药酒精和机制凸片纸,名列全省第一,并率先在全省搞起了甘蔗的综合利用。1958年,资中糖厂正式更名为银山糖厂。
“物尽其用,不浪费一点材料。”甘蔗制白糖、糖蜜酿酒精、废渣造纸张。银山社区党委副书记王培林曾在糖厂干过,对糖厂业务很是熟悉。他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生产原料的缺乏和设备老化,银山糖厂已失去往日的光彩,靠着从外地拉原材料维持着。造纸甚至用稻草、麦草作为替代品。
1996年,银山糖厂宣布破产。
如何保护利用好工业遗产,资中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苟华说,希望能搞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将全市所有能移动的、且有收藏价值的工具、器具、机械等,以及涉及企业历史的记录档案等收集起来。因为,工业遗产是一个城市特定时期发展状况的见证者,是人们可以置身其中并触摸的历史,保护开发好,完全可以成为“城市的名片”,还能吸引大量游客,促进工业旅游。
新闻推荐
(杨林)威远县小河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机遇,实施“三步走”战略,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确定在小河、开元、牌坊村实施水稻、小...
威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威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