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贸市场里“只问不买”的人—— 记价格调查员徐金秋

内江日报 2013-10-03 04:33 大字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是反映城乡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直接反映老百姓的现金购买力是上升还是下降。随着越来越多老百姓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CPI成为被谈论最多的一个“明星指数”。CPI源头数据是怎样来的?记者跟随价格调查员徐金秋走进农贸市场,了解了部分食品价格的调查情况。

◇本报记者 邹英 文/图

9月30日上午9点,国家统计局内江调查队调查员徐金秋走进市中区桂湖街农贸市场,对62个商品的价格进行调查。

“老板,你好!请问长青椒好多钱一斤?”徐金秋问。

“8块。”摊主回答。

“黄瓜呢?”徐金秋继续问。

“4块。”摊主又回答。

问完,徐金秋把价格牢记于心,然后到另外的摊子询问价格。

徐金秋透露,调查时选择商品有讲究——不能选品质最好的,也不能选品质最差的,要选品质一般的。

“每个商品至少要问3个摊子,了解到真实的价格后,将其录入数据采集器。”说着,徐金秋开始操作。

黑色的数据采集器像智能手机,它是高科技设备。国家统计局的工作人员通过服务器,能看到价格调查员是否在农贸市场内。

据了解,目前全国所有价格调查员都使用具有GPS定位的数据采集器,调查员一点开程序,定位就启动了,每一个品种的录入时间都有准确的记载。如果录入错误需要修改,修改痕迹无法抹掉。

在徐金秋询问价格的过程中,有的摊主很热情,不仅给她介绍喊价是多少,还介绍卖价是多少;有的摊主乐呵呵地问:“又来了解行情呀?”

不过,有的摊主不愿配合。

在一个摊子前,徐金秋问完莲藕的价格,准备问茄子的价格。不料,摊主显得很不高兴:“你又不买,问啥子哟?!”

谈到价格调查工作的酸甜苦辣,徐金秋坦言,最大的困难是有的摊主不配合。一些摊主以为她是去打探商业秘密的,根本不理睬,甚至给她脸色看。

时间长了,徐金秋积累了不少经验。到农贸市场调查价格,她除了背一个挎包,还随手提一个购物袋,让摊主以为她是去买菜的;偶尔,有的商品数量极少,整个市场只有一两个摊子才有,而摊主又不肯告诉价格,徐金秋便站在摊子旁,耐心地等待买主,观察买主买成多少钱一斤。

“我们采集的源头数据准不准确,关系到CPI真不真实。”徐金秋告诉记者,不同的商品采价次数不同,猪肉、蔬菜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相对比较频繁的食品,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因此每个月要调查6次。

“逢五逢十”调查价格,即使正逢除夕或大年初一,价格调查员也要正常开展工作。

当天上午,徐金秋调查发现,老姜价格涨幅较大,每斤为6~7元。她输入价格后,数据采集器屏幕上出现一行字“注意:高于上次价格,增幅超过10%”。

“当价格上涨或下降幅度超过10%时,要写明原因。”徐金秋记得,上次(9月25日)调查时,老姜价格每斤才4.5元,于是她向摊主询问原因。了解到原因后,她输入“因量少,价格上涨”。

在农贸市场里,徐金秋除了调查蔬菜的价格,还调查了肉类、水产品及水果的价格。上午10点55分,她通过数据采集器把调查内容传送到国家统计局的服务器,这次调查就算完成了。

从事价格调查工作1年多来,徐金秋感觉责任重大,但是她热爱这份工作。“把源头数据搞准确了,CPI才会准确。”徐金秋说。

“为保证源头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调查员必须按照统一规范的‘三定原则\’开展价格调查工作。”据国家统计局内江调查队价格科负责人介绍,“三定”,就是“定人、定点、定时”。食品方面,内江城区选定了桂湖街农贸市场、和平村农贸市场和榕树巷农贸市场,每逢日期尾数为“0”和“5”的日子,上午9点至11点,3名调查员在各自负责的市场内调查商品价格。

新闻推荐

年产5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点火

(记者邹英)10月6日上午,内江市重点项目——四川威玻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七期工程现场热闹非凡,年产5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成功点火。建设年产5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旨...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