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符号黄石井
◇王德润
内江与自贡毗邻,两城相距不到40公里。自贡产盐历史悠久,有“盐都”之称;内江产糖遐迩闻名,有“甜城”之誉。然而,内江也曾是盐业辉煌之地,黄石井(今市中区白马镇黄石村)就是内江的一个盐业符号。
相传很久以前,在距内江城西南10公里处的黄石井住着邹、刘、钟、吴、陈5姓人家,他们在当地开办盐厂,钻了多口盐井,抽取地下盐卤,熬成又细又白的食盐远销各地。此时,内江全县盐井已发展到66口,以这5家为最盛。
据传,内江的盐井与自贡的盐井在地下是相通的,因内江地势比自贡低,“水往低处流”,自贡的盐卤就减少了。自贡盐商不服,一纸诉状将这5家盐厂告上公堂,各方据理力争,官司打了一年又一年,一直争执不下。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内江这5家盐厂输了官司,盐井被判封闭。在封井时,由于盐井旁黄石甚多,就顺便用这些黄石填塞井口,人们便习惯地称之为“黄石井”。
传说归传说,但从历史记载看,这些传说也有一定依据。
采盐在内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华阳国志》、《毛和志》、《元和郡县图志》均有记载。民谣云:“打开三(盐)元井,饿坏自流井。”据地方史志记载,在明代,内江采盐业已有一定规模,《续文献通考》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设置井盐课司的诏令,中川十五盐课司中,黄石井即是其中之一。明代,内江盐井最多时已发展到66口(与传说中的盐井口数相符)。
新中国成立后,相关部门为了弄清内江盐业由兴到衰的原因,以利工农业发展,先后于1958年、1959年、1971年在黄石、三(盐)元井、东兴等地打开旧盐井5口,其中有3口连续生产了两年,产量最高的是东兴盐井,日产量400~600斤,盐粒较细。
1958年,相关部门对数口盐井进行了勘查,对盐卤成分进行了分析:卤水浓度不佳,用波美比重计测定为5度,与自贡盐卤比较相差较大(自贡盐卤浓度为18~20度),内江的盐卤所含主要元素有氯、钠、钙、钾、碘5种。鉴定结果表明:内江的盐矿资源虽较为丰富,但因盐卤浓度欠佳,加上燃烧成本高(不及自贡天然气成本低),开采的经济价值不敌自贡,故不能进行大规模盐业生产。
新闻推荐
内江市国土资源局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出让公告内地拍告字(2013)19号
内江市国土资源局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出让公告内地拍告字(2013)19号根据《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土资源部39号令及《内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经营性国有建设用地...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