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寺淘书
◇肖体仁
每逢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我总会对他们说,到了内江,你哪里都可以不去,但甘泉寺非去不可。因为它是内江最具文化气息和审美品质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很多古色古韵的老古玩店,而且有四季鸟语花香的花鸟市场。更具魅力的是,周末还有很多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旧书摊。
除非暴雨倾盆、风雪断路,甘泉寺是我每个周末必去的所在。偶尔因故未去,书贩及书友一定会念叨我,那些流落一地的书们也一定会牵挂我。它给了我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满足。多年来,我的一万多册藏书中,大约近半来源于此。在这里,你可能找到时尚流行的新书,也可能淘到多年四处搜求而不得的老书。更令人心动的是,它比书店的书便宜多了。比如我多年苦苦寻觅的叶维廉的《中国诗学》、罗兰·巴尔特的《写作的零度》,都意外地在这里以三五元的价格廉价地得到。尤其是不久前淘到一本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六年初版、郑振铎编纂的《中国文学研究》,当时那种激动和喜悦,真不亚于饿汉突然得到一顿丰盛的午餐。何况拥有150多万册图书的师院图书馆至今还没有这本书呢。
摊主老李,是个六十多岁的瘦小老头。他的书卖得最便宜,生意也最好。尽管邻近书摊冷冷清清,他的摊位总是人头攒动。往往他只看书的厚薄论价,一本书一元、两元、三元不等,超过三元的很少,有时买到厚厚一大摞书也不过区区十多元钱。顾客很少跟他砍价。反倒是因为他要价过低,说是老主顾,只收成本费,弄得有的顾客很不好意思,有时会比他的要价多给一两元,双方推来让去,不由令人想起《镜花缘》里的君子国之风。
书摊的老主顾大多是中老年男人,我跟他们大多成了书友。他们中有教师,有医生,有公务员,有农民工,有小商贩,有下岗职工,甚至还有拾荒者,他们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需要和乐趣。尤使我感到莫名惊诧的是,有一天我居然看见一个身着灰色素衣、面容清秀的尼姑站在书摊前,正与摊主讨价还价。我大为好奇,凑上前去,才发现她手里拿着的竟然是一本英汉辞典。心中暗想,连我们内江的僧人都在自修外语,中国真的与世界接轨了。
现在爱看书淘书的青少年越来越少了,他们更多的沉迷于电脑和手机,不时也碰到几个来淘书的学生,彼此都有如逢故知的惊喜。由于我跟每个摊主都很熟,他们常常会要我帮他们砍价,我也乐于此事。摊主小孙最信任我,每有学生光顾,他就说,肖老师的学生买书,价钱就由你定了。有时候他会把椅子让我坐,说有你坐镇,人气旺多了。我也很兴奋,竟有临时老板的感觉。
肖老师,你真的在这里!忽闻一个清脆的女声喊道,杜××,快点过来!我惊疑之余,定睛一看,原来是我的一个已毕业八年的学生。杜是她的老公。她说,昨天他们一家回内江探亲,今天正好是周末,就说好一起到甘泉寺。早晨还说看能否碰到老师,不想真的遇见了,真是喜出望外。
他们夫妻二人,原来都在师院中文系读书,只是不在同一个班。当年他们都是甘泉寺的常客,如今却把这里当成了娘家。现在他们一个在成都七中任教,一个在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教书,都是优秀的教学骨干。杜说,肖老师,感谢你,还是你给我们牵的红线呢!我说,不是我,是这些有情有义的书。他说,确实,还是书比网络实在得多,可信任得多。他们为六岁的女儿淘到一套四大本的《中国少年百科全书》,女儿笑成一朵花,不停地翻阅着比砖头还厚重的书。我感到很欣慰,爱读书的毕竟还有比我、比我的学生更年轻的人。
甘泉寺淘书,淘到散落一地的欣喜,淘到相思已久的真爱。
新闻推荐
用心谋事干事业沉下身段接地气——记为千家万户送健康的市中区卫生人
新农合参合率99.81%、参合农民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为62.16%;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率93.68%;乡镇卫生院建设竣工验收13个;成功创建全市首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这些数字真实反映了市中...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