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五大支撑” 建设幸福美丽内江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毛春燕 李弘
竞相发展,万象更新。
内江这座老工业城市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隆昌成功实现撤县设市;
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并实现对部分街道托管;
龙头企业川威集团实现产销两旺,产量创历史新高;
隆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内江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大千文化旅游产业园、市中区黄鹤湖旅游区登榜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总投资55亿元的四川·内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在内江经开区开工建设;
建成全国最大的无花果连片基地、血橙基地;
实现85个贫困村退出、27791人脱贫;
……
这些都是2017年内江答卷上可圈可点的成果。
顺应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在建设幸福美丽内江新征程中,内江市筑牢“五个重大支撑”,推动治蜀兴川内江实践再上新台阶。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17年,内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2.1亿元,比上年增长7.1%;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0.2亿元;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1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动力支撑: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内江市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理念,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力争在川南地区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2017年2月,国务院批复内江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此,内江成为全国同时拥有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等三块“国家级牌子”的城市之一。
内江市把科技孵化器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短短几年就开创了科技企业孵化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良好局面。
目前,全市已建成创新创业孵化载体22家,孵化面积13.5万平方米。隆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同时,内江市以全面深入推进市校(院)合作为突破口,以人才为重要支撑,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2017年5月17日,内江市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西北工业大学将把内江市作为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教学实践及学生就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与转化、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及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内江市将西北工业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教育、人才发展的技术支撑单位。
这只是内江开展市校合作的一个缩影。
创新创造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去年,内江市积极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实施“甜城英才引进工程”等人才工程,引进各类人才6100余名。
基础支撑:城乡协调共进
2017年12月30日,川南大草原乡村旅游项目正式开放。体验滑草,喂孔雀,骑马,篝火晚会……引爆川南旅游市场。
内江美丽乡村喜事不断,奏响了“乡村振兴”新乐章。全年建设幸福美丽新村179个、省级“四好村”68个、市级“四好村”333个。
内江市践行协调发展理念,以“双百”城市建设、重要基础交通枢纽建设、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夯实“基础支撑”。
“双百”城市加快建设,2017年完成投资41亿元,建成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85万人。改造棚户区危旧房7120套,中心城区棚改货币化安置率100%。
同时,内江市坚定不移推进“一带一轴一区”重要交通枢纽建设,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32.5亿元。花园滩大桥建成通车,川南城际铁路、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0228公里,公路网密度居全省第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水泥路)。
生态支撑:塑造绿色家园
201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复同意沱江流域(内江段)作为首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
内江市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四川唯一试点城市。
一方绿洲,一湾清水,是绿色发展的内江期待。
内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沱江流域治理,市委七届二次全会作出《关于内江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沱江流域(内江段)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作为一项“世代工程”,全面启动沱江流域(内江段)综合治理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举全市之力全面打响沱江流域(内江段)综合治理保卫战。
为确保《内江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规划》落到实处,内江市同步启动编制了《内江市沱江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项目规划(2017—2020年)》,围绕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交通等六大重点,筛选了重点项目441个,总投资1449亿元。
“通过三年试点,内江沱江干流出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将比2016年提高一个等次,达到Ⅲ类水质。”内江市发改委有关人员表示,届时,沱江流域(内江段)内的产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水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水生态得到修复保护,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
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事关每一个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事关一地一域的绿色发展。内江市以环保督察为契机,结合实际创新方式方法,“打包”推进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编制实施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个PPP项目包,总投资超过80亿元。
补齐环境短板,资中县、威远县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实现了全市省级卫生县城全覆盖,标志着内江市爱国卫生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产业支撑:
集约集群发展
2017年12月25日,“四川·内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开工仪式举行。该项目的引进和落地,标志着内江市实现了引进整车生产企业“零”的突破,掀开了全市机械汽配产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机械汽配产业是内江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为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内江市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机械汽配产业,“四川·内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就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最典型的代表。
据了解,“四川·内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主要包括总投资3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项目,以及总投资20亿元的新能源纯电动汽车整车生产配套基地项目。
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建成后,预计可年产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纯电动轿车、SUV及其他专用车型新能源纯电动汽车20万辆,实现年产值300亿元、年税收10亿元。而新能源纯电动汽车整车生产配套基地建成后,可引入上下游企业20余户,预计实现年产值150亿元、税收5亿元。
“整车产业年产值300亿元,还带动150亿元的产值,一共是450亿元的产值,这比目前内江经开区所有企业的总产值还多。更别说预计实现年税收15亿元,这几乎可以占到全市税收收入的五分之一。”内江市领导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内江的一大支柱产业,成为内江的一张新名片。
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内江市筑牢以国家级经开区、国家高新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主攻方向的产业支撑。
内江高新区依托成渝高铁、川南城际铁路内江北站交通枢纽优势,建设融合产业孵化、金融商务、科技地产、商业休闲、生活服务等多元功能,集办公、科研、金融、生活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
同时,高新区依托内江师院、内江职院等本地高校教育资源,结合区域内小青龙河沿线打造,积极推进“人才特区”试点,建设融教育科研、健康医疗、总部经济、孵化培育、创新服务等为一体的科教新城。
资中银山镇,是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在这里,万亩血橙产业示范片已经建成,资中血橙正成为网络销售“爆款”。
民生支撑:
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2017年,内江市坚定不移推进脱贫攻坚“头等大事”进程,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6亿元,实施22个扶贫专项,全面完成85个贫困村退出、27779人脱贫年度目标。
民生支出155.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4个百分点……2017年,内江市民生工程收获满满,“十项民生工程”“20件民生大事”全面完成。
住有所居。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759户;建成易地扶贫搬迁住房1879套,涉及搬迁对象4946人。
学有所教。全市436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隆昌市、威远县、市中区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东兴区、资中县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
病有所医。全面完成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工作,参保人数达到295万人,保险补助标准人均增加至450元,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5%,在全省率先出台100个单病种报销实施方案。
老有所养。新增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床位2935张,新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87个,为11.8万名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十大社会事业惠民工程”顺利推进。市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内江师范学院新校区加快建设,内江六中高新校区、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市中医医院西林新区建成投用,东兴区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启动建设,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成功纳入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
发展更有温度,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发扬敢挺、苦干、实拼精神,幸福美丽内江渐行渐近。
新闻推荐
发展农村电商 助力脱贫攻坚隆昌市召开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推进大会
(陈洁王晓华)1月31日上午,隆昌市召开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推进会。会议通报了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情况,并就下一步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工作进行安排。...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