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勠力同心拔穷根 砥砺前行奔小康

南宁日报 2017-04-07 06:12 大字

(上接1版)一年来,南宁市用好资源,把贯彻中央精神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顺势而为,加快发展。这一年,全市筹措整合各类涉农资金80.76亿元投入脱贫攻坚;扶持优势特色产业项目1418个,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941个;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19万人次、扶持创业1066人;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6.2万人次、资金1.48亿元;修建贫困村屯级道路998.91公里;实施贫困村饮水安全项目133处,11.15万人受益;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移民搬迁0.94万户3.96万人。

一串串数据的“量变”最终产生“质变”:全市114702个贫困人口脱贫,邕宁区脱贫摘帽,10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其中9个贫困村提前脱贫摘帽。

基层干部 使命担当

脱贫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在“十三五”的蓝图里,“全面脱贫”是最温暖人心的画面,是最鼓舞人心的号角。

宏伟蓝图如何实现?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不仅需要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也需要广大基层干部的齐心协力。

基层干部最了解群众,对贫困群众的苦处和艰难感同身受。帮群众脱贫,帮群众致富,对广大基层干部而言,责无旁贷。

一年来,全市广大干部走出机关,沉到基层,贴近百姓,出思路、找资金、跑项目。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421人,各县区、乡镇派出扶贫工作队员1759人,为贫困村配备了421名扶贫专干,为扎实推进精准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武鸣区府城镇四明村,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邓忠走访各屯各户进行摸底调研,为每一位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方案,并在技术和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四明村的贫困户李俭福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依靠邓忠带来的“哈密瓜种植技术”,去年,他家种植的哈密瓜平均亩产达到2600公斤,纯收入超过9000元,顺利实现脱贫。

武鸣区陆斡镇忠党村第一书记秦培钊认为,要想尽快脱贫,不仅要有好的发展思路和产业,最重要的是激发贫困户的内在动力。他走乡间、听民情、抓调研,为忠党村找到了发展经济的好路子,激发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

在邕宁区,结对帮扶人员带着感情、带着责任,面对面贴近群众、心贴心帮助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出谋献策,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

脱贫攻坚,需要的是基层干部用辛勤与汗水把摆在贫困群众面前的“石头”搬开,“坑洼”填平,“路标”标明,陪群众走出“最初一公里”,走好“最后一公里”。正因如此,全市广大贫困群众的脱贫路子越走越宽,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贫困群众 思想转变

撸起袖子投入脱贫攻坚战

如何甩掉“穷帽子”?需要上级的决策部署,基层的同心勠力,更要贫困群众主体力量的充分发挥。

解开贫困枷锁,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攻坚必须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去年,邕宁区百济镇红星村坛里坡贫困户廖文锐,将300元现金交到村委工作人员的手中,郑重地在入股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正式成为坛里坡合作社的一员。这一决定也让他享受到了丰厚的合作社入股分红。“加入合作社当然好,不但有分红,还不用担心产品的销路。”廖文锐说。

隆安县屏山乡贫困户黄志隆学习土洞养蜂技术后,回乡开始养殖野蜂,仅蜂蜜收入一项就有1万多元。如今,在他的带动下,附近村屯的山坡、公路边,都是土洞蜂箱,大家都跟着他一起干。

邕宁区蒲庙镇的联团村、华康村和百济镇红星村、南华村等4个贫困村,采取“1+N”互助模式,引导43户142名贫困群众与25名能人党员结成对子,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发展产业等形式,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面对贫困,贫困户没有“喊穷”,而是在与恶劣环境的“对抗”中走向了富裕,这是贫困户思想意识转变、积极主动发展产业、相互促进摆脱贫困的具体实践。

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激发了贫困户的致富积极性,从过去的“要我富”转变为“我要富”。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撸起袖子,积极投身到产业建设当中,以主动作为、勤劳致富为荣。

新闻推荐

山歌好手武鸣打擂 欢乐斗歌争夺“歌王” 本报记者 胡光磊/文 段柳健/图

▲歌手冒雨斗歌。?诙谐幽默的歌曲引得观众开怀大笑。3月29日,2017年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活动之一的第九届广西歌王大赛、“灵水歌圩”歌王对抗赛,在武鸣城区文化广场...

武鸣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鸣,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