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宁武鸣:垃圾不出村烟头用罐装牲畜集中养

北部湾晨报 2013-11-08 12:30 大字

环境脏乱差、卫生意识淡薄一直是农村地区存在的普遍难题,而在广西一些地区人畜不分的房屋结构更带来了卫生清洁难题。记者近日在武鸣县采访时了解到,当地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中因地制宜建立了“八个一”的农村卫生维护机制,农村环卫面貌得到明显改观,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也大为提高。

在武鸣县府城镇永共村老杨屯,记者看到村里的巷道干净整洁,村口的分类垃圾池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小池子,一些玻璃瓶、金属等垃圾堆在“可回收”池里,而在村里的垃圾处理专用炉前,不仔细看很难发现烟囱里冒出的青烟。“经过宣传,村民们能够将垃圾分类丢弃到垃圾池里,大部分垃圾也都在焚烧炉里焚烧处理,实现了垃圾处理不出村。”村民小组组长杨军兴说。

这样的清洁面貌也表现在村民日常生活中。记者来到凉粉亭屯农民苏振卫家中时,刚忙完农活的他正独自一人享用早餐。苏振卫家中地板清洁,物品摆放有序,连烟头都有专门的容器盛放。“原来村里垃圾遍地,现在搞干净了,卫生可以和城市比,大家都不舍得破坏它。”苏振卫说。村民苏振新则正在新修厕所、洗澡房、化粪池等设施,“政府给一半的资金补助,卫生搞好了,人的精神也好。”他说。

“一层畜牧局、二层人事局、三层粮食局”是对广西农村人畜不分房屋结构的打趣形容,虽然节省空间,但卫生状况不佳,存在较大健康隐患。在武鸣县的很多村屯,人畜分离工程使村里的巷道没了牲畜的粪便和臭味,禽畜乱跑的混乱场面也不见踪影。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家家户户都是把牲畜养在房前屋后,一到夏天味道难闻,苍蝇到处飞,“牲畜集中在一起养,家里臭味没了,蚊虫也少了。”

武鸣县委书记黄国健介绍,武鸣建立了清洁乡村的“八个一”模式,包括进行一次大扫除、建设一个垃圾池、配备一名保洁员、成立一个村民理事会、制订一套《村规民约》、建设一个焚烧炉、建立一支攻坚队伍、组织一支宣传队伍,力图建立农村卫生维护长效机制。

对于农村垃圾处理,很多地方提出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思路,然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投入较大、成本较高,武鸣县就根据本地实际实行“垃圾不出村”,就地分类、焚烧处理。武鸣县县长宋日正介绍,这种“焚烧炉”就是由武鸣县环卫站的工程师专门设计的,不仅造价低廉,安装简单,农民可自行操作,焚烧后排出的气体无尘、无烟、无臭、无二次污染,且燃烧之后产生的灰烬可作为肥料使用。

在统一模式之下,各村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定运行机制和“村规民约”。在凉粉亭屯,村民除每月逢五逢十进行大扫除以外,还通过聘请保洁员的方式做好村里的清洁。在老杨屯,村民们开会认为出钱请人扫地不如自己扫地,57户村民就被分为三个清洁小组,每组实行10天制卫生区域保洁,每月月末实行全屯集中大清洁。而在“约束机制”方面,凉粉亭屯选择的是“谁不参加大扫除其他村民就不参加他家的红白喜事”,而老杨屯则是罚款5元。

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县里还组织干部驻村,并成立专门督察组,对各镇、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进行网格监督检查,并建立专项督查与全面督查、定期督查与随机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限期纠正整改。(新华社)

新闻推荐

南宁“最后通牒”:重大项目“磨洋工”责任单位被约谈

目前,自治区、南宁市有部分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耗时多,项目开工情况不太理想,实际开工时间普遍滞后于计划时间,与计划要求相去甚远。为此,1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两重两问”领导小...

武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鸣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