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八仙过海” 强农富农

广西日报 2012-02-17 19:55 大字

本报记者袁 琳本报实习生 唐月明

■编者按

“十一五”以来,广西的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3%,2011年全区农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居全国第12位。

2月15日,自治区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到会讲话,对今年“三农”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同时也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农口部门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好平台。在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步入承前启后关键一年的2012年之际,我们采撷了6个典型发言县的经验做法,希望对各地“三农”工作有所启发。

1阳朔:种植成优势“接二”又“连三”

阳朔的农民很富裕,去年人均现金收入7430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450多元;有16个行政村人均超万元,其中有3个村超2万元。

阳朔农民富,原因在于特色产业抓得准、抓得好、抓得长。

种植业是阳朔的主导产业,2011年4500万元的专项农业发展基金中,七成被用于特色种植业的发展。

金橘是阳朔种植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目前全县金橘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不足1万亩,发展到近11万亩,年总产量达13.6万吨,产值超10亿元。以金橘为主要产业的阳朔百里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连续5年在阳朔召开“三避”技术系列现场研讨会,推广此项技术。

基地示范建设是促进阳朔种植业发展的法宝。目前全县先后建立水稻、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示范基地90多个,面积达20万亩,通过辐射带动,涌现出兴坪镇江村“夏橙村”、福利镇青鸟“淮山村”、高田镇凤楼“茨菇村”等30多个初具特色规模优势的“一村一品”专业村。

“观万亩橘海、赏百里风光、住农家别墅、品乡野佳肴”,把现代种植产业格局与中国旅游名县优势相结合,阳朔开创了十里画廊、百里新村、千亩茶园、万亩油菜等13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亦农亦旅农民劳动力达5万多人,每年增加非农收入6.8亿元。

[高层声音]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特别要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改善农民创业环境,支持农民创业致富,确保农民从创业中得到更多增收。

2  藤县:生态大产业绿色富民众

藤县的森林覆盖率达75.4%,超出全区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近年,藤县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着力打造“生态产业、绿色富民”林业强县。2011年,全县林业总产值28.5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56.4%;安排就业1万多人,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2万元。

藤县是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县,林改涉及集体林地面积422.3万亩,林农92万人。自2009年3月启动林改工作至今,全县林改确权发证率达92%,林权证核查准确率达96%,2010年荣获全国林改典型县和自治区林改质量标兵县称号。

在“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中,藤县创新造林模式,动员社会经济能人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来发动群众造林,改变了单纯由林业部门动员群众造林的被动局面。该县泳杏种松林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群众+基地”的模式,与群众合作造林5000亩,合作社与群众按7:3比例利益分成,大大激发了农民造林的积极性。2011年全县造林7.2万亩,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处处呈现“林在村中,屋在林中”的秀美乡村景象。

[高层声音]改革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之源。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农村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3  东兰:扶贫重点县 创出新模式

在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兰县,无论行走在哪个村落,最差的路也已是4级公路。去年,通过实施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该县实现了村村通4级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路率达91%。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东兰县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大力实施人饮大会战,解决了6.6万农村人口饮水难问题;通过大力实施安居惠民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和重点优抚对象房改造达2807户。全县以“三清六改二建”(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线、改厨、改栏、改环境,建宣传栏、建公共活动场所)为切入点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被誉为“东兰模式”在全区推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东兰县结合优势产业开发,开设了农家课堂、远教课堂、“喇叭课堂”、网络课堂等培训模式,培训农民群众1.1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51人。目前全县有近5万亩桑园、23.5万亩板栗、14.6万亩中药材、9.4万亩油茶和2.3万亩水面养殖,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高层声音]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部署,带着深厚的群众感情、带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带着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展开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4  灵山:农民唱主角 水利强基础

近年,在灵山县冬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工地上,都可看到很多60岁以上的老人和留守妇女在劳动。灵山县让农民用水户协会站前台、唱主角,农民真正成为“小农水”的主人,农民兴修水利的热情因此高涨起来。在该县新圩镇,个体户邓立鑫个人捐资13万元修水利,平山、佛子镇灌片更是连续出现上场投工超3000人的喜人场面。

据了解,灵山县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两年来,29个用水户协会(村委)共建成253公里节水渠道和一批田间工程,八成以上工程量是农民投工完成,建成节水渠道超过计划任务的120%以上。

去年前11个月,灵山县财政共投入资金2120多万元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比2010年增加20%,增幅远远超过县财政收入的增幅。由于水利基础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灵东水库灌区新圩灌片的土地,由于水流不断,复种指数提高,形成了“菜-稻-稻-菜”一年四熟的种植模式,并建立起万亩冬菜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步伐也加快,形成荔枝、奶水牛、茶叶、糖蔗等特色产业。2011年,全县粮食产量达38.4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969元,同比增加13.7%。

[高层声音]要加大投入推进水利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抓好农村道路、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和农业农村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5  容县:林下天地宽龙头带动大

林下生态养殖的新模式,为容县畜牧养殖业开辟了一片广阔天地。2011年,全县林下生态养殖出栏肉猪、肉鸡分别实现利润2.8亿元和2.3亿元,有7个养殖企业通过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6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容县的标志性农产品沙田柚,得益于林下养殖所提供的有机肥,果肉更清甜可口。

容县森林覆盖率达66.8%,该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林下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把单个养殖户发展为规模养殖户,把规模养殖户培育为养殖企业,把养殖企业培植为龙头企业。2011年规模养殖户达3200多户。

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一只普通的肉鹅,在市场上只能卖百来元,而容县一家食品企业通过对朗德鹅进行深加工,每只鹅实现了390元左右的产值。目前,容县畜禽规模养殖量占养殖总量近八成。

[高层声音]要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大户,提高集约水平,延长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和农产品物流,增加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6  武鸣:“红线”稳面积增粮靠科技

武鸣是全国第一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也是广西粮食生产大县。1996年以来,该县粮食生产连续16年增产丰收,在两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后,2011年再次上榜。

“稳面积、提单产”,是武鸣县粮食“16连增”的秘诀。

每年年初,武鸣县党委、政府都要下达粮食种植面积任务指标,与各镇签订责任状,确保全县10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这条红线;并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累计恢复改善耕地面积1.2万亩。

武鸣县通过大力推广“间套种”先进生产技术,有效地平衡了增粮和增收的矛盾。2011年,该县在木薯地、西瓜地、花生地里套种玉米10万亩,甘蔗地间种黄豆5万多亩,增产粮食4345万公斤,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12.7%。

良种良法是提高粮食单产的“杀手锏”。武鸣县推广超级稻22.3万亩,平均亩产达531.2公斤,仅这一项全县就增粮1800万公斤以上。水稻高产示范区内,统一提供优良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技术指导和服务,“五个统一”创建模式,使土地节能增效,粮食高产优质。

[高层声音]发展现代粮食种业,必须以良种良法加产业化推进粮食产业发展,深化粮食加工产业,打造品牌,提高综合效益。

新闻推荐

南宁市武鸣县各族同胞载歌载舞一起跳竹竿舞欢庆三月三

南宁市武鸣县各族同胞载歌载舞一起跳竹竿舞欢庆“三月三”(3月24日摄)。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人口最多,而少数民族人口又占全区总人口5002万的38.5%。长期以来,汉族和11个世居少...

武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