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双语”教学培育民族花朵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 董文锋 本报实习生 廖竞宇 林诗卉
武鸣县仙湖镇中桥小学。
今年刚满12岁的壮族女孩潘恩怡,已经在这里接受了6年的正规壮汉双语教学。上小学六年级的她,壮语读写水平远超父母。而且,小恩怡还在今年举办的“全区小学生讲壮文故事”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更让家人为她感到自豪。
潘恩怡只是我区开展壮汉双语教学以来众多受益者之一。
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自上世纪80年代我区恢复推行使用壮文以来,截至目前,全区共有71所壮文小学,分布在8个市26个县(市、区)的48个乡镇,接受壮汉双语授课的壮族中小学生有近4万人。
专家对我区壮汉双语教学进行调研、考察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接受壮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生,其整体素质普遍提高。他们不仅可以用壮汉两种语言自由交流,很多小学生还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壮文“书法”。
壮汉双语教学,这是怎样一种教学模式?在壮族聚居区推行壮汉双语有何现实意义,取得哪些进展?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打造壮汉民族“共同”语言
在我区广大的壮族聚居地区,壮语是壮族思维和交际的主要工具。
但是,壮语和汉语毕竟属于不同语族。
在不通汉语的壮族地区小学阶段,如果一开始就采用汉语教学,而没有壮语文过渡,容易让壮族儿童脱离他们熟知的壮语环境,使其难以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这不仅会造成壮族儿童思维与思维工具的脱节,对其智力开发和成长发展也非常不利。
过去,的确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由于语言的障碍,壮族地区初等教育教学步履维艰,尤其是在识字、阅读、造句和作文等方面,普遍存在教学质量与汉族地区差距较大的问题。
为尽快提高民族地区教学质量,提高民族素质,自治区党委于1980年6月决定在我区恢复推行使用壮文,并提出“积极稳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壮族地区的农村、学校、机关推行使用壮文”的指导方针。
从1981年开始,壮族聚居县的部分中小学校恢复壮汉双语教学,一到六年级使用壮汉双语教材,初中开设壮文必修课。
自治区教育厅分别于1984年和1992年设立了壮文推行办公室及壮文教编教研室,负责指导全区壮汉双语教学和壮文教材的建设工作。从此,中小学的壮汉双语教育工作纳入了基础教育轨道,壮汉双语教学得到了稳步发展。
所谓壮汉双语教学,就是要求使用壮汉两种文字教材,并且教材内容基本一致,教学用语使用壮语和汉语,先壮后汉,以壮促汉,壮汉结合。目的是让壮族儿童在学好壮语文的基础上,提高汉语文水平,达到壮汉兼通。
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高枫认为:“在壮族农村地区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对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让民族文化脉络相传
民族语言文字,是传承民族文化与传统的重要载体,发展民族文化也离不开民族语言文字。
壮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需要民族成员熟知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有能力开展收集、记录、整理工作。同时对壮族人民来说,有认同感、亲切感的人才能把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继承下来,发扬下去。所以,实施壮汉双语教学,培养双语人才,对继承和发扬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
“壮汉双语教学是在我区壮族聚居区推行的一种特殊教学模式,即在中小学初步完成壮语和汉语的同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推行必须要尊重教育规律。”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韦兰明告诉记者,“由于壮语是壮族学生的母语,采用母语教学能够发挥母语的优势,使学生的思想顺畅、正常,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并让其尽早适应主流语言,加速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进程。”
壮汉双语教学根据儿童智力发育规律,有着严格的教学顺序,即:学前班阶段,针对壮文是字母组成的特点,老师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壮文声、韵、调,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汉语拼音的拼写。小学一年级,则是帮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注重拼音与壮文声韵调之间的区别。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进行壮汉同步教学,通过壮文帮助学生加强汉语学习。
“在壮族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壮汉双语教学,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各民族教育平等权利的重要措施。”韦兰明告诉记者,它不仅可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的质量,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还能够真正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政策的有效落脚点
多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民族语文教育,努力做好民族语汉语双语教学工作,稳妥推进壮文进校工作,交出了一份令群众满意的答卷。
——壮汉双语教材上水平。
为使壮汉双语教学顺利开展,教育厅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一方面使壮文教材的编译基本实现内容与不同年级教学任务相适应。另一方面,按时按量完成编译、出版任务,满足了壮汉双语教学用书的需求。
学前班教材的编排,力求内容与形式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小学教材则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等4家出版社出版的现行汉文教材为蓝本进行编译,确保壮汉双语文同步教学的顺利实施,同时丰富壮汉双语教学的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双语教学教研有新意。
为有效开展壮汉双语教学教研工作,教育厅创新工作思维,“以赛促研,用研带教”,开展新颖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深入推进壮汉双语教学,开创了教研工作新局面。
2010年12月,举办了全区壮汉双语教师说课比赛,来自全区壮文小学的65名双语教师参赛。比赛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学习交流、探讨借鉴的平台。2011年4月,举办了全区壮汉双语教学观摩课活动;10月成功举办了全区小学生讲壮文故事比赛。
——双语教学调研结成果。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壮汉双语教学学校的状况,更好地管理和指导壮汉双语教学工作, 去年9—10月,教育厅专门组织开展了壮汉双语教学专项调研工作。
调研组召开了46场座谈会和15场调研反馈会,通过与学校领导、教师座谈,面访学生家长及当地群众,查阅学校档案、教师教案、学生作业、考试试卷等资料,对壮汉双语教学工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为制定有关政策,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双语教师培训样式多。
为进一步提高全区壮汉双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教育厅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培训班,今年共培训教师2496人次。
培训班采用专家专题授课、座谈讨论、参观考察等方式,就壮汉双语教学理论、学校管理常规、新课程改革知识及理念和壮文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培训。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提高了每一位双语教师壮汉双语教学专业能力,为持续提升壮汉双语教学质量夯实了基础。
——双语教学手段现代化。
2010年,教育厅划拨经费200万元,帮助壮文中小学校添置电脑、投影仪等电教设备。目前,全区已有47所壮文中小学校基本实现了班班装设有广播、电视、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基本实现现代化。2011年,教育厅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研究现代化壮汉双语教学手段的推广运用,使教师能用、常用、善用,努力发挥电教设备的最大作用,为壮汉双语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
新闻推荐
▲武鸣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把冬种马铃薯作为粮食生产的一造来抓,引进区、内外10余家公司,采取土地流转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组建了26个合作社,全县冬种马铃薯面积达8万多亩,可生产鲜薯13.2...
武鸣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鸣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