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笑颜美景相映红

广西日报 2011-09-21 20:29 大字

本报记者袁 琳本报通讯员张 雷杨晓佼

9月18日,从“秋老虎”肆虐的南宁走进位于武鸣县的大明山麓,一阵阵清凉的秋风沁人心脾。位于山脚的两江镇汉安村上户里屯,村民谈笑风生地坐在覃玉莲家的庭院里,等待着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来访。

“换作8年前,一听说管理局的人来,大家赶快关门。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欢迎他们来喝酒!”村级保护协调委员会主任韦绍刚说,以前管理局的人一来,就是阻止村民上山砍柴、打猎;现在来,不是带来项目就是带来资金,这天大的好事,村民自然是敲锣打鼓地欢迎。

要探究这一前一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先从“村级保护协调委员会主任”这个头衔谈起。

2007年,在经过近4年的考察、评估、认定后,大明山-龙山保护区GEF(世界银行利用全球环境基金)项目正式启动,大明山获得赠款675万元,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项目。也就是从这一年,包括上户里屯在内的6个对大明山生态威胁最大的自然村,被纳入了项目合作社区,村民在获得发展致富产业的“种子基金”的同时,也作为大明山的主人,共同担负起保护大明山的重任。“村级保护协调委员会主任”是GEF项目管理机构的基层负责人,也是这群主人的“代言人”,来自于本村。“代言人”不仅要管理好“种子基金”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要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树立起自觉保护大明山的观念。

覃玉莲家与上户里屯2/3的农户一样,在2007年借助“种子基金”开始种桑养蚕。她一大早赶在我们到来之前,把当天蚕宝宝要吃的桑叶给摘好了。她说,屯里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摘桑叶,下午护理蚕;桑枝当柴烧,蚕粪沤沼气,再补充用一些煤气,生活过得轻松干净又有奔头,每年攒下一两万元。而以前上山砍柴加种甘蔗,省吃俭用也才攒4000多元。

现在上户里屯的桑蚕养殖户年户均收入两万多元。生活富裕了,村民再也不想也不愿走四五公里路上山砍柴。村口那块三四亩的空地,曾是热闹非凡的柴火交易市场,也因荒废多年,被满眼的绿色给遮盖了。原来被村民戏称为“柴(财)路”的小道,也被郁郁葱葱的植物给堵上,取而代之的是旁边水泥硬化的环屯道,一路向着“新生活”不断延伸。

两江镇聚群村渌昌屯的村民,也托GEF项目的福,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在渌昌屯村民韦文斌新建的楼房庭院里,3棵一品红茁壮地生长着。韦文斌说,就因为一品红花期长和漂亮,所以专门种来美化居住环境。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扎根红土地 建功新农村

本报记者魏恒本报通讯员农灿黎焱核心提示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也是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如何用好这一特殊群体,做到科学管理、人尽其才?近年来,南宁市坚持实施大...

武鸣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鸣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笑颜美景相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