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广西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奏响“四部曲”

广西日报 2011-05-05 21:45 大字

本报记者 周红梅  本报通讯员 朱光华

近年来,在田东农村金融服务扩大改革试点的标杆带动下,广西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至2011年3月末,广西全区14个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县(市)各项存款余额为846.42亿元,比2009年末增长26.58%;其中,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占比达69.79%;新增涉农贷款80.04亿元,比2010年末增长35.12%。

积极上门营销:

“等客上门”变“主动上门”

在扩大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前,不少金融机构认为农村信贷环境差、成本高、风险大,不愿主动开拓农村市场。随着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试点县农村金融机构开始转变观念,贷款营销由过去“等客上门”变成现在“主动上门”,由不想放款到主动放款,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

案例点击:

2011年武鸣县召开全县“两会”期间,县养猪协会提了一个提案,要求金融机构解决养猪户融资难题。武鸣县邮政储蓄银行得到信息后,主动派人到武鸣县养猪协会进行调查,并及时对3户符合贷款条件的养猪协会会员提供15万元贷款,支持他们发展养猪300头。今年1至4月,武鸣县邮政储蓄银行共发放贷款3300万元支持466户农民发展种养业,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的94.29%。

雪中送炭:

支持农民工到城市创业

支持农民工创业就业是各试点县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突出亮点之一。从有关调查来看,广西14个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试点的县(市)中,大部分都属于国家贫困县。这里的青年农民工大部分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外出创业。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各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县(市)都将贷款支持农民工创业就业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让他们在大都市创出一番事业来。

案例点击:

天等县全县40万人,每年外出打工创业的农民工就有13万之多。从2004年开始,天等县农村信用联有针对性地贷款支持农民工外出创业就业,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成功经营桂林米粉店有1500多家。截止2011年3月末,天等县联社累计发放农民工创业贷款25户,金额1850万元。

天等县农民梁耀孙,从2004年开始,他向天等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200万元,在深圳成功开办“天等版”的39家“龙记桂林米粉店”,一跃而成为闻名深圳的“米粉大王”。从2008年开始,梁耀孙又把投资的目光瞄向了北京,向天等县联社贷款100万元在北京经营“龙香记”米粉店,如今已在北京开有13家连锁店。

“公司+农户”:

大力支持农民脱贫致富

制约农村融资难,根本问题是担保难。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发展资金困难,各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县采取“公司+农户”的服务模式,拓宽营销渠道,支持蔗农种蔗致富,收到较好的效果。

案例点击:

灵山县农业银行县支行,通过“公司+农户”的服务模式,有效解决蔗农种蔗资金需求问题。从2010年1月以来,农业银行灵山县支行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累计发放3300万元贷款支持蔗农种植甘蔗6.5万亩,促农民增产增收。据2011年统计,仅甘蔗一项农民收益达1.25亿元,平均人均收入1600多元。一大批蔗农通过种蔗脱贫致富。

蔗农吴业雄借农村金融服务改革之机,2010年初获得农业银行贷款15万元,种植甘蔗100多亩,年纯收入达25万元,如今,吴业雄一家建起了900平方米的“甘蔗楼”,还购有专门搞运输的大卡车、拖拉机以及面包车等。据统计,仅陆屋镇三江村红卫屯,靠种蔗脱贫致富建起“甘蔗楼”的就有130户,购买小车的有11户。

搞好征信:

切实解决农民融资难

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一开始,各试点县针对农村信用环境差的特点,都把搞好农村征信工作摆在首位,把建立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工作作为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重要目标,通过打造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题。

案例点击:

武鸣县联社在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中狠抓农村信用建设,在全县创建了2个信用镇、33个信用村,对授信农户发放信用证12万户,授信金额11.5亿元,农户贷款面占比达77.94%。

象州县农村合作银行对全县有需求贷款的5.3万户农户和小企业进行了统一编号和评级授信,建立了客户资信档案,授信金额达10.5亿元,农户授信评级覆盖面达68.33%。至2010年末,象州县农村合作银行“三农”贷款余额达7.3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5.92亿元。

新闻推荐

广西医改再“破题”

本报记者董文锋文/图自去年2月广西医改启动以来,摸索前行。有阻力,有挫折,而重要的是,改革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回首一路的艰辛与努力,我们医改的成效不可谓不大,老百姓获得的实...

武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鸣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