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市104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已建成。图为上林县巷贤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朱新韬 摄 今年,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全市为民办实

南宁日报 2016-12-21 00:00 大字

市法律援助中心新接待大厅。甘莹 摄全市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已建成。图为上林县巷贤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朱新韬摄

今年,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要求在年内初步建成市、县(区)、乡(镇)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市内“半小时”、县(区)“1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为群众提供普惠性、均等性便捷式司法行政服务。

目前,南宁市已建成了个市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个村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司法行政服务。

让法律服务成百姓“贴心人”

公共法律服务是“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的制度保障。

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共享发展,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全市“十三五”规划和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旨在推动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村、基层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让法律服务同样成为乡镇和农村群众的“贴心人”,从而保障公民基本权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庞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为此,南宁市从基础性工作着手,循序渐进地推进,按统一标准要求建成了个市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市司法局还运用互联网思维,科学推进“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城乡一体化、网上网下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该体系依托政务外网及互联网,统一建设司法行政大数据库,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服务保障民生的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项法律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在“互联网+司法行政服务”平台上,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便可享受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法律服务工作者当好“四大员”

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南宁市以“一村一法律顾问”为核心内容,充分发挥村(居)法律顾问专业优势,鼓励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当好“四大员”,为提升基层自治组织依法管理水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所谓“四大员”即指导员、服务员、宣传员和调解员。

做好“指导员”,要不断提升村(居)依法治理水平。小到村规民约的制定及修改,大到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村(居)集体经济事务的处理,法律顾问都可以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意见建议,以此打造村(居)组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施村(居)公共事务管理的新型基层治理模式。

当好“服务员”,要维护村(居)群众合法权益。村(居)法律顾问通过现场、电话等方式,为村(居)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每月进村(居)服务不少于一次,将法律服务送到村民、居民家门口,满足群众释疑解惑、依法维权、代写法律文书等法律需求,为符合条件的村(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帮助村(居)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当好“宣传员”和“调解员”,就是要把“普法、送法、说法、讲法”融入到各项法律服务工作中去。每年至少为村(居)举办一次法治讲座,并运用以案说法、以群众身边事讲法说法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推动村(居)法治文化建设。同时,培育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和习惯,依法解决矛盾纠纷。村(居)法律顾问要协助基层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为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依法解决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意见,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南宁市司法行政系统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坚持边建设、边运用、边开发,增大了法律服务供给量。截至月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共成功调解各类民间纠纷3.1万件,同比增长%;法律援助受理群众咨询1.8万人次,办理案件件,同比分别增长%和%;“”法律服务热线受理来电1.3万人次,同比增长%;公证机关为人民群众办理民生类公证事项1.1万件,同比增长%;全市律师主动介入和成功处理信访案件多件,同比增长%,充分发挥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社会治理中的稳定器作用。

新闻推荐

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发展助农脱贫

本报讯(记者吴子贤通讯员韦东路李雪萍)目前正值番石榴成熟上市季节,记者在上林县西燕镇北林村拉敢庄番石榴果园看到,拳头般大小的番石榴果实挂上枝头,一幅丰收景象。果农蒙绍球和村民正忙着采摘番石榴...

上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上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