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文美 美上美 ——“美丽南方·广西”意象构建探索

广西日报 2016-05-03 21:33 大字

■文化观察

刘 昆

一千多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写出了传世名篇《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旷远宁静、和平自由、心灵栖居的桃花源景象,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趋之不及的梦想、情感与精神的寄托和寓所。

“美丽南方”之由来,也同此趣。50多年前,著名作家陆地创作出广西当代小说的开山之作《美丽的南方》,小说对充满南方风情的景致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书写,对壮乡人民的劳作、祭祀、民俗等生活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展现,绘就了一幅南方的生活画卷,使广西首次以“美丽的南方”的形象见诸于世。因缘际会,在2015年广西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近百名文艺界代表重申“美丽南方·广西”,并提出打造“美丽南方·广西”文化品牌,促进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如果说,“桃花源”应和的是人们带有几分“乌托邦”式的对世外桃源的遥想的话,那么,“美丽南方·广西”甫一面世,就以可感的意象、丰富的内涵、灿烂的愿景,熔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在延续八桂文脉、振兴壮乡文明、繁荣广西文化的征程上,尽显以文化美广西、兴广西、名广西的激情与动力。

1 “美丽南方·广西”的人文内蕴

“美丽南方·广西”不是凭空而来——“美丽”,可见其文化的诗意;“南方”,足见其现实的土壤——它脱胎于八桂壮乡深厚的人文底蕴,又蕴含着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美丽南方·广西”根植于广西深厚的人文底蕴。如果将其比作涓涓细流,那么广西深厚的人文底蕴就是其源头。广西地处岭南,历史悠久,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80万年以前。千万年来,由于地壳运动和自然造化,这里地形多样、地貌奇特、江河纵横、湖泊棋布、山海一体,以桂林山水为突出代表的自然风光,具有浓郁的南方风韵。美丽的土地,孕育了美丽的文明。在这里,12个世居民族和谐相处,多民族文化争奇斗艳;大陆与海洋相连,渔耕文明呼应共生;毗邻友邦或与异国隔海相望,华夏文明与他国文明交融共存,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和包容性。这里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韩愈、柳宗元、徐霞客等均在他们的传世佳作中,不吝笔墨与才情,对山美、水美、人美、歌美、风情美的广西给予了高度赞誉。可见,广西作为“美丽南方”的代表,既有现实写照,也有历史印证,谓之“山清水秀、文脉悠长、钟灵毓秀”亦不妄矣。

今天再读《美丽的南方》,我们仍能处处感受到作品中的“南方血统”,及其释放出的迷人气质。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语言,都带有浓郁的岭南风情。广西那些充满南方韵味的自然风光、风情民俗,也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尽情地书写。可以说,广西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美丽的南方》,又是《美丽的南方》让人们触摸到这片土地上奔腾隽永的文脉,并在今天开启打造“美丽南方·广西”的美妙之旅。

“美丽南方·广西”蕴含着新的人文精神。与“桃花源”一样,“美丽南方·广西”也是一个构词美、意境美、感觉美,令人闻之而悦的诗意表达。它的提出,是整合广西文化资源和力量、振奋文化桂军精神的“集结号”,是文化广西建设的生花妙笔。

一是激发“广西自信”。打造“美丽南方·广西”文化品牌,为的是塑造一个具有标志性、地域性的广西新文化符号。这一构想,基于广西自身文化资源的自信与自觉。

广西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这里既有以《八桂大歌》为代表的舞台艺术精品,也有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还有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这里产生了中国戏剧的“广西现象”,铸就了“漓江画派”这一走向世界的响亮品牌,哺育了遍及八桂、灿若星河的群众文化精品。这些独树一帜的壮乡文化,是“美丽南方”最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广西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二是焕发“广西精神”。打造“美丽南方·广西”品牌,树立一个意蕴丰富、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的“目标形象”,必将让新时期的广西文化形象英姿勃发、魅力绽放。

这些年来,广西积极对接东盟、向海而兴,无论是在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中,还是在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中,抑或是在“四个全面”“美丽中国”及参与“一带一路”的“国际大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等的建设中,都无不焕发着“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从初见发展机遇垂青时的欢腾,到不辱使命务实完成各项发展任务,再到顺势而为主动谋划,广西人从最初的朴诚包容,到逐渐变得自信豁达,再到更加开放大气,其精神一直在茁壮“成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打造“美丽南方·广西”为抓手,发挥人文优势,弘扬广西精神,塑造广西新形象,必将进一步激励壮乡儿女追逐时代潮流而进,立于时代潮头而歌,敢做善成谋大事。

2 “最美广西人”拓展山水风物之美

壮乡儿女是八桂风华的载体。“美丽南方·广西”建设除了尽展山水风物之美,还需彰显新时代广西“人”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是一种需要由人体验和表达出来的美学感受。人们一直在寻找美、追求美、体验美,并在全社会兴起了“寻找最美”活动的热潮,使之成为一个社会大众普遍参与的“公益品牌”,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追本溯源,“寻找最美”活动的源头本就肇始于广西这片美丽的土地!

2011年,光明日报记者在了解到广西上林县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教师石兰松的感人事迹后,立即上报编辑部,引起总社领导的关注。总社决定将石兰松作为重大典型进行宣传,以此为契机,在全国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是年9月,评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教师”,石兰松位居榜首,成为美丽广西最生动和最具影响力的“形象代言”。回想过程,我们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石兰松,就是以“最美广西人”擦亮“美丽南方·广西”品牌的过程。

“最美广西人”彰显人与自然的相契之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是山水风物特质最好的印证和体现。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滋养出壮乡人质朴、纯真、坚忍的特质——山水之美,涤荡人的灵魂,使人的品质富于诗情画意;山水之艰,磨砺人的意志,使人的精神愈发笃定和坚强。

“最美乡村教师”石兰松正好契合了这一点。在上林县大龙洞村,石兰松的家面朝大龙湖,湖上风光旖旎,美得让人心醉。生长于此的石兰松心性善良、温和、澄净、平淡,不见丝毫的势利与俗气。然而,当你转换镜头就会发现,在他家的背后,却是一面难以逾越的贫瘠的大石山。他所任教的刁望教学点,被石山深崖和大龙湖将两屯隔断,内泽庄的孩子要去上学,就得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这样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一美一恶”的鲜明对比。而相较于对美景的沉醉,石兰松更多地与苦境为伴,并在坚守与克难中,形成了宛若国画一般的“像石像兰又像松”的品格与气质。

“最美广西人”彰显人与人的共生之美。古人说,爱人者,人恒爱之。五千多万壮乡人,无不是铸成大美广西的一分子。“最美广西人”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共生之美。

“最美”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以爱己之心爱人,自觉承担起责任与担当。20多个年头,两公里湖面,往返近4万次,撑坏8艘小船,石兰松几十年如一日,风雨不改,不止不息。他的人生只为一件事:坚守大龙湖畔、石山库区,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石兰松的“坚持”,是“美”。石兰松的热爱与忠诚,是一种信仰,也是灵魂深处生发出的动人的“美”。

世间“美”的物象,仪态万千,而由人表现出的“美”才是最为灵动和最具活力的。“美丽南方·广西”的“美”,就应体现为这片热土上人们的相亲相爱和嘉言懿行。就像石兰松那样,以大爱之心和大美之行,彰显人人共生亲爱的人文情怀。

“最美广西人”彰显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美”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吸引众目聚集、众力融聚,迸发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向上向善向美的强大精神力量。当我们走进石兰松的世界,就会发现,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默默坚守、无私大爱、忠诚事业”的精神,正是这个时代稀缺、亟需的品格,也正是这个时代特别需要提倡和弘扬的正能量。

寻找和宣传“最美广西人”,引发人文精神的向心融聚,在彰显出这片土地上人与社会和谐之美的同时,极大地拓展了广西的山水风物之美,丰富了“美丽南方·广西”的内涵与价值,必将为广西的发展营造出更佳的内外部环境。

3 以“人文之美”塑造“美丽南方·广西”

继陆地创作《美丽的南方》之后,上世纪60年代,导演苏里又将广西壮族民间刘三姐的传说进行改编,拍成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刘三姐》,让世人领略了广西的山水与人文之美。

无论哪个时代,“最美”的人总是一个地方最佳的表现主体。电影《刘三姐》和小说《美丽的南方》的成功表明,一个有生命力的“地域形象”,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体现着乡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蕴涵着丰富的美学与思想价值,而且能传之久远。今天,我们建设“美丽南方·广西”,打造文化艺术精品,振奋广西人的精神,就要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在广西人中发现“最美”、弘扬“最美”、践行“最美”,有目标、有创意、有步骤地推进“美丽南方·广西”的形象营销。

发现“最美”——深入到人民当中去。我们说,广西山美、水美、人美、歌美、风情美,但这都只是声色体验的“表象之美”。发现“美丽南方·广西”之“美”,掠之皮相是不行的,必须具有深度和广度。只有深入到人民当中去,融入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才能始终保持对“最美”的敏锐的触觉和感

弘扬“最美”——讲好壮乡儿女的动人故事。“美”是对一切事物优良品质的共性的概括,这决定了,“美”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回归本源——美泽天下、涤荡人心。如果只是“小众的美”或者“自美其美”,那就还未将“美”贯彻到底。这就需要我们在发现“最美”之后,还要不遗余力地表现、传播和弘扬“最美”。

“讲故事”是最好的传播和弘扬,广西人之“最美”,唯有讲好一个个人的生动故事方能体现。

首先,善用细节和感情讲好“最美广西人”的故事,让“美丽南方·广西”的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和具体。我们说壮乡人淳朴、宽厚、包容,但这终究太抽象也太主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融入细节、注入情感,让传播话语中的“最美广西人”的形象“活”“动”起来。

其次,用“融媒体”手段讲好“最美广西人”的故事,让“美丽南方·广西”的形象更能体现大众化的人文诉求。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频繁互动并不断走向融合的网络信息时代,讲好“最美广西人”的故事,还必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借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通过塑造“最美广西人”的形象,实现“美丽南方·广西”的大众化人文诉求的表达。

再次,善于向域外讲好“最美广西人”的故事。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合作与共融,是形象传播的题中之义。应充分利用广西沿边沿江沿海、比邻东盟、桥连海陆的独特优势,将“最美广西人”的形象推荐拓至境外甚至海外,让广西人以“最美”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世界。在此过程中,引入东盟各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用以滋润“最美广西人”的精神并对“美丽南方·广西”的人文内涵和意义进行丰富和延伸,使其不仅具有区域特色、民族气质,更有东盟魅力、“国际范儿”。

践行“最美”——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独美”不是“众美”,“独美美”不如“众美美”。打造“美丽南方·广西”文化品牌,应该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以美凝神,以美传神,使“美”生生不息、持续生长。就像南宁市将孕育于望洲南社区“能帮就帮”的守望相助精神和军转干部朱传波“敢做善成”的精神,总结提炼为自己的城市精神,以此涤荡更多人心灵、鼓舞更多人实干。一言以蔽之,我们要以“最美”为标杆,凝聚人心和力量,源源不断地为“美丽南方·广西”注入新鲜的人文血液,使其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和思想、文化、舆论领域的引导力量,让广西人民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将“美丽南方·广西”的愿景变为现实。

新闻推荐

南宁:全域旅游“游”出精彩 ——首府大力加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孟振兴本报实习生周志方如今,微信朋友圈几乎成了旅游产品的“展示墙”——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悄然到来。一方面旅游市场“蛋糕”越做越大,另一方面游客“口味”越...

上林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上林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