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的目光
南宁三中廖同学
头顶的扇叶还在“吱吱”地响着,老师推开门来上这最后一节课,他嚅了嚅嘴唇,似乎有很多想说的。最后却只是环顾一周:“你们再看看书吧,我再看看……你们。”他的目光这三年来都是单向的,他注视着我们,我们注视着其他更另人激动的事物。
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如此?单向的目光,单向的关怀。我时常这样问自己。这个答案似乎当世界上第一位老师出现以来就有了定论。是的,老师的目光是单向的,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也是单向的。单向,意味着不求回报,意味着完全的付出。
悠扬的乐曲声响起,荻达在台下注视着帕格尼尼。这一注视是从帕格尼尼16岁开始的。16岁的音乐奇才混迹在酒吧中,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深渊。荻达将其带回了家中,教他学习更精妙的弓法、指法。当每天午后,帕格尼尼在窗前练习小提琴,荻达只是在一旁看着他,目光中是说不尽的祝愿。此时的帕格尼尼注视着前方,眼中有野心和期望。荻达看着演奏会上大放异彩的帕格尼尼:“祝福你啊!我的孩子。”老师的目光是单向的,目光中有着对学生的祝愿。
“乔治,飞行注意安全!别逞强。”教员拍了拍正要钻进驾驶舱的乔治。“我知道了教员!您就回去等着捷报吧!”面对德军的狂轰乱炸,在马其他岛上成功让一架飞机起飞绝非易事。乔治的飞机越飞越高,最终在高空平稳运行。“教员,您在看什么呢?”士兵不解地问。“乔治起飞成功了?那我就放心了。”他的目光仍注视着那辆战机,眼中是满溢的关心。乔治就是二战时的王牌飞行员乔治·柏林。他始终记得每次起飞前教员担忧的眼神。老师的目光是单向的,目光中有着对学生的担心。
斯大林曾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在我看来,教师还是学生的追踪器。他始终把目光投在学生的身上,目光中饱含了太多。他从未想过学生以同样的目光注视自己,他永远是给予者,而绝非想过索取什么。在他心里学生的未来是第一位,而自己则排在最后。
扇叶仍在头顶作响,我想抬头看看他。他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明天就开考了,抓紧最后一节课好好看书,再复习一会儿。”此时,已毫无疑问了。老师的目光是单向的,对我们的关怀也是单向的。目之所及,全是我们,也唯有我们。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教师,他们的目光从未改变,始终是在有我们的方向。目光中有祝愿,有担忧是说不尽的关怀……
点评得分50分
文章以“单向的目光”比喻“教师无条件的付出”,将目光的内涵通过两个事例阐发,有对教师的理解和认可,但情感的抒发浅尝辄止,议论抒情过于平淡。(何雪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文艳玉今年的高考试题难不难?考取了哪些知识点?命题上透露了什么信息?昨日高考结束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邀请南宁二...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