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土办法”接地气 组织化程度有提高

南宁日报 2017-04-11 06:11 大字

本报讯(记者阮晓莹通讯员郭超前 兰晓曼)今年以来,江南区把城乡结合部作为关键环节,深入宣传和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清洁乡村条例》,群众的卫生意识进一步增强,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该城区的沙井街道被南宁市评为“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十佳乡镇”。

“以前我们这工地多,扬尘污染严重,村里的卫生环境也不好,出门就粘上一脸灰。自‘宜居乡村\’活动开展后,村里的环境在逐渐变好,现在门前屋后很干净,道路也有环卫工人时时清扫。”家住江南区沙井街道同乐村的村民黄学品说。

沙井街道处于城乡结合部,在大开发的进程中,扬尘污染严重、脏乱差的现象都存在,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沙井街道突出村民房前屋后、村道、堆场、农贸市场,整合进城务工人员、出租屋主、村队干部,将卫生责任细划成网格,组建了13个包村工作队、1个“生态乡村”专职工作队、4个卫生保洁巡查和整治突出工作队、3个联合执法工作队、1个街道领导巡查督查工作队,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多层面、全方位、广覆盖开展乡村清洁工作。

为了激发村民建设宜居乡村的积极性,沙井街道想了不少“土办法”。“这里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平话人,周末和逢年过节,村里都有平话歌圩。为了宣传宜居乡村,我们发动村里的平话山歌歌王们编唱‘宜居山歌\’。”沙井街道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圩场宣传、街头宣读解答,每周举办“平话”山歌对唱活动,充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乡村建设活动内容融入山歌,既宣传了知识,又收获了快乐。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生态乡村”小品诙谐、现实、幽默。这一系列“土办法”很接地气,深受群众欢迎,不断提高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组织化程度。

不仅如此,沙井街道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人员职责、工作标准、出勤考勤、巡查检查、监督考评等方面进行了逐一明确和规范,指导村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理事会职责》,确保乡村建设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家有家规,村也要有村规,村规民约是最基层的规矩,村民自己制定的村规民约最得村民的心,他们把宜居乡村的内容加入到村规民约中,让宜居乡村建设真正融入村民的生活,成为他们的行为规范。” 沙井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宜居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为了更好地建设乡村环境,在积极争取上级政财投入的基础上,沙井街道辖区的村民通过自筹、企业捐资等形式筹措资金,为乡村建设提供经费保障。现该街道聘请了189名村坡保洁员,购买和配备49辆电动保洁车、35辆人力三轮车、55个大小垃圾斗、6000多个垃圾桶等,确保日常保洁工作正常开展。今年,该街道打造了4个生态文明村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完成巷道硬化1337米,建设生态停车场3381平方米,建设砖砌定型井5座、砖砌联合式雨水口5座,为村民修建16条道路、2座村民文化综合楼,大大改善了村民生活和出行的条件。

新闻推荐

1.8亿元资金到位“大数据”推动广西土壤污染详查

新华社南宁4月9日电(记者何丰伦)从土壤污染详查到土地生态治理,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等多部门获悉,广西正在通过大数据模式,推动土地污染详查工作,目前到位的资金达1.8亿元。自治区财政厅安排土...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