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程勇:有想法的挑战者
韦程勇在给鸡喂玉米
韦程勇迄今为止的人生极富挑战性:15岁时在煤矿做装卸工,他想着不能一辈子做苦力活,必须要多学些知识,做技术工;16岁时学会开卷扬机,他又觉得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19岁时学了缝纫技术,靠着一台缝纫机赚到人生第一笔万元,不曾想一场病让他丢失了10年的光阴;31岁时买了一辆农用车日夜跑运输,“拼命三郎”在3年后打造年吞吐量达30万吨的煤炭物流基地;如今40岁了,逐渐转型到养殖业的他有了更大的想法:创品牌,结束百色没有种鸡场的历史。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摆脱贫困
“小时候的生活非常苦,在我记忆里一直到小学毕业都没吃饱过。”韦程勇坐在位于右江区四塘镇新民村那力屯兴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里,摇摇头对记者说。他的父母亲是从河池大化石山区迁出来的移民,在20世纪70年代落户到四塘公社永靖大队第15生产队(即现四塘镇永靖村六拉屯)。移民后一家人的生活仍十分贫困,在5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的韦程勇将近9岁才读了一年级,四年级开始住校的他还因为只能带玉米和木薯粉当伙食而遭到同学取笑。
因为贫困,韦程勇15岁小学毕业后放弃学业开始工作。他先在一家煤场做装卸工,每天有5元钱的收入,但每天必须装卸15车(手扶拖拉机)煤的工作量对年少的他来说异常繁重,坚持了三个月后他辞职了。“我当时的想法是不能一辈子做苦力。那些有技术的人,工作既轻松赚得又多,我觉得自己也必须学习当一名技术工。”辞职后他到了另一家煤场学习开卷扬机,每个月有30块钱的工资。但半年后他又有了新的想法。“这也不是我想要的,我必须学会真本事,才能真正改善家庭状况。”于是,17岁的他到一艘专运煤炭的货轮上当了水手,工资涨到每月60元,而当他知道挖煤能赚到更多工钱时,又转行当了挖煤工人。“我不怕苦,只要能赚钱、能帮到家里,什么活我都去学去做。”韦程勇说。
创业成功后遭遇人生“滑铁卢”
18岁的韦程勇,靠打工攒了600多块钱后有了创业的想法,于是他回到老家务农,想依靠发展养殖业致富。他建议母亲多种甘蔗,多养猪,没想到由于知识、技术都跟不上,第一次创业在半年后宣告失败。
韦程勇意识到,光靠种地养猪发不了家。当时恰逢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代变迁,私人制衣行业在本地兴起,向来有想法又不怕失败的韦程勇花了大半年时间到南宁学习裁缝技术,回来后在四塘镇街上开了一家个体经营裁缝店,这第二次创业让他在两年多时间里赚下人生第一笔万元。
而在迎来第一次事业高峰后,意想不到的变故让韦程勇瞬间跌入人生谷底。“21岁的时候我得了慢性肾炎,花光所有积蓄,又借了亲戚朋友2万多块钱后,还是没把病治好,所有人都把我当成瘟神一样躲着。”韦程勇平静地叙述这段往事,“当时医生说我已到尿毒症初期,等于给我判了死刑,但是我不想这么快认命,心里也想着就算是死也不能死在家里。”好强的韦程勇独自一人偷偷踏上去南宁的路,一边打工一边到处寻偏方找草药吃。让他至今仍感激和感动的是,当时还只是女朋友的妻子对他不离不弃,用爱和包容陪他走过这段艰难的岁月。
因为经济困难,只要别人说起方子,韦程勇就自己上山挖草药吃,而奇迹就在这样病急乱投医的情况下发生了。“2003年底,在有了一些积蓄后我就去医院复查,结果让人很意外,一点毛病都没有。为了确认,我足足检查了3次,每次结果都显示我已经痊愈了,而直到现在我仍搞不清楚到底是那一味草药救了我的命。”韦程勇说,惊喜突然降临,但他无心庆祝:“这场病让我浪费了10年时间,我必须马上重新开始。”2004年初,他兜里揣着680元,带着妻子、女儿回到四塘老家。
把想法变成理想:打造本地农业大品牌
2011年,韦程勇与他人共同注册成立了百色市右江区兴园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发展原种家禽繁育及养殖、水产养殖、有机果蔬种植、休闲旅游观光为目标,他担任理事长。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发展,合作社目前已经建起2栋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120万枚优质禽种蛋的种禽舍,以及5栋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雏苗选育房,同时建有年产量115万羽的种禽孵化室。不仅如此,韦程勇还向银行贷款360万元以支持合作社运作和发展。
转型建立合作社,韦程勇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他对此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去年我们主要发展养殖业,而今年我把目标放在禽种研发和改良上,希望能培育出我们百色自己的品牌种鸡。”韦程勇说,农业产业要做大做强,品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他介绍,百色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种鸡品牌,大养殖户所养的鸡苗基本来自外地厂商,有远见的他决定试水“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不少质疑。
“投资农业前景好,同时风险也非常大,我跑了很多家银行都拿不到贷款。”韦程勇说,部分社员也因为回报期长而选择退社,再有就是缺少技术人才。尽管如此,他仍决定坚持下去,即使每个月都要为此投入暂无回报的2、3万元。“有想法就要努力去尝试,我喜欢过有挑战的人生。10年前我靠5000元起步,即使这一次不成功,我也有信心再从5000元起步,不会轻易放弃。”韦程勇坚定地说。
为寻找到品种优良的种鸡,韦程勇跑遍百色各个山区寻觅“意中鸡”,最后在金钟山附近找到一只毛色乌黑发亮、冠顶鲜红的大公鸡,跟主人磨破嘴皮后花了近万元将它买下带回种禽舍,并顺利培育出第一批打算留作母本的种鸡。“这个品种我打算命名为‘金钟鸡\’,一来是为了纪念它们的生源地,另一方面也借喻金鸡报晓,讨个吉利。”他预计,到今年年底,“金钟鸡”就能够大批量上市,到时候不仅能收回成本,社员们也能从中分享成果。
“有想法,肯努力的人一定会成功。”韦程勇对未来很有信心。
东山再起到高处,再次遭遇危机
刚回到家时,韦程勇想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农民。他向信用社贷款5000元承包了20亩地种甘蔗搞起第三次创业,还买了一辆农用车拉水运肥料,一年后靠着勤劳还完银行贷款和之前治病欠下的债务。
而后,心思活络的韦程勇开始第四次创业:用农用车跑运输。当时煤多市烂,他靠着无意间建起的人脉关系,帮煤老板们把积压到起火自燃的煤卖到各个砖厂,成为远近闻名的“卖煤大王”,忙的时候24小时不停歇,累了就趴在方向盘上眯一会。
靠着“拼命三郎”的劲头,几个月后他赚了几万元,又买了2辆农用车,请了几个伙计帮跑车,开始做起了老板。4年后,攒了40多万元、又有想法的韦程勇在四塘镇新明村那力屯建起煤场,苦心经营两年后煤场的年吞吐量达到30万吨,一举超过百色码头港口、城东旧飞机场等传统煤炭物流中心,第四次创业在2010年达到新的高峰。
不巧的是,也就在那一年,韦程勇再次遭遇“滑铁卢”:因为涉嫌违法用地,煤场被依法整顿。痛定思过,韦程勇又有新的想法:在大农业中寻找商机。
□本报记者 李杭洁 通讯员 韦万忠 文/图
新闻推荐
@事件网友“妖艳醉蝶花”在本地论坛发帖称:近日早上8点,只听到“嘭”的一声,家中窗户的玻璃就多了一个洞(如图)。没找到类似于钢珠玻璃珠的东西,只有很细小的玻璃渣。破洞窗户是二楼的窗户,楼下...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