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种桑养蚕 带领村民致富

南宁日报 2018-08-16 06:51 大字

●编者按:

2016年以来,市科技局根据贫困村产业科技需求和精准脱贫要求,每年从自治区、南宁市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事业单位及县、乡镇级技术推广部门中优选300多名科技人员,按照“县级组队、产业分组、定点到村、统筹调度”的服务管理方式,重点为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对全市421个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

两年多来,科技特派员们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播撒科技扶贫的“种子”,广受群众好评。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报道这支特能吃苦耐劳、服务周到、成效突出、群众满意的助推精准脱贫工作生力军。

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属喀斯特地区,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素有“十年种植九年无收”之称的内涝重灾区,该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属一类贫困村;如今,龙昌村桑树成片,村民收入逐年增加。

“村里的改变要从科技特派员的到来说起。”龙昌村罗安丰主任感慨道。2015年,科技特派员潘启寿受聘前往马山县帮扶,到龙昌村深入调研后提出:要改变现状,龙昌村必须调整农作物种植品种。从事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引进示范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8年的潘启寿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后,为龙昌村找到了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和黑山羊特色养殖业。

“我们不怕苦,就是关心种植什么农作物能够避涝灾,有经济收入。潘特派员是科技专家,说的准没错。”村民们很支持潘启寿的提议,一场改变全村状况的种植随即拉开——

2015年4月,潘启寿引进8万株桂桑优12号桑树苗在龙昌村示范种植16亩,刚种植不久就遭遇了内涝,但桑树并未出现烂根现象。在水退后,潘启寿立即指导村民夏伐、施肥培土,加强管理。下半年桑树长势良好,当年还能养蚕三批,亩桑产蚕35公斤,产值1260元。

实践证明,桑树具有较强的耐涝能力,在龙昌村内涝地区发展蚕桑产业是最佳选择。从此,龙昌村种桑养蚕从无到有,并且逐渐扩大。同时,潘启寿利用自身科技知识,大力推广桑树丰产栽培与配套养蚕技术,辐射带动周边发展:2016年,全村桑园面积达160亩;2017年全村桑园面积达400多亩;2018年春全村桑园面积达到600多亩。

“我种植桑园50亩,今年上半年养蚕54张,产茧2430公斤,亩桑产茧量48.6公斤,产值2527元/亩,今年上半年仅养蚕就有12.6万元的收入。”该村科技示范户罗月秀乐呵呵地算了笔账。

落实种桑养蚕示范户,建设示范基地,只是潘启寿下的一步好棋。之后他积极开展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同时,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根据不同生产时节和群众需求,先后在不同行政村举办各类培训班并亲自授课,推广桑树高产高效栽培、省力化养蚕等多项先进实用技术。2015年至今,潘启寿共举办培训班18期,近千村民受益。

发展产业要有技术和资金做保障,近年来,潘启寿先后承担并组织实施南宁市下达的科技项目两项,通过项目扶持、技术培训和宣传动员,示范带动,让村民一步步走上致富路。

在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的同时,潘启寿又瞄准黑山羊特色养殖业,依托马山县昌隆种桑养蚕和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鼓励群众扩大种养规模,推动蚕桑产业和黑山羊特色养殖产业化发展,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一张蓝图已绘在潘启寿心里:到2020年全村要种植桑园面积1200亩、果叶两用桑面积300亩,养蚕3000张,实现售茧收入525万元,养蚕户增收1万元以上,实现蚕桑产业全覆盖的脱贫目标。

新闻推荐

扶贫车间引进村 生态旅游名外扬 马山县深度贫困村多管齐下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村民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组装彩灯元件本报记者韦东摄■本报记者韦东马山县的加方乡龙岗村和古寨瑶族乡古棠村地处大石山深...

马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