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立星村经济能人当“引路星”

南宁日报 2016-11-22 00:00 大字

贫困户覃庆乐正在村里非公企业扶持的种植大棚内给蔬菜绑支架。

吴子贤摄广西沃康生态农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瑞欢现场为贫困户指导如何防虫。

吴子贤摄

穿过一望无际的田野,走过蜿蜒曲折的林荫小路,就来到了掩映在绿树葱茏的立星村外托屯。记者来到村委会时,发现这里热闹非凡,原来村里的办公楼正在进行外立面装修,新的办公楼即将启用……与此同时,贫困户覃庆乐和覃庆宜早早地来到村委办公楼前,等待着村里沃柑种植基地的技术员分配任务。

能人点亮脱贫希望

白山镇立星村是南宁市“十三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全村耕地面积1868亩,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24户,贫困人口538人,贫困发生率为16.8%。立星村外托屯是2015年南宁市***的示范村,全村2016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户,贫困人口87人。

由于立星村地处典型的大石山区,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加上薄弱的基础设施,农民致富的步伐始终迈不快。

据村里的贫困户覃庆乐介绍,其家里4口人3亩多地,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由于缺水灌溉,一年下来收成很不理想。“种水稻、玉米,一年到头纯利润不到500元,只能去县城打零工维持家用。”

穷则思变,脱贫致富成为立星村外托屯农民群众长久以来的期待。村民们如此质朴的愿望,让经济能人潘瑞欢更加坚定了回家创业的步伐。2015年,在马山县党委、政府的鼓励引导下,潘瑞欢回乡创业。他先后流转了外托屯320亩土地,用于建立沃柑示范种植基地。作为本村人,潘瑞欢也希望能带动整个村的贫困户早日过上小康生活,于是他利用自己在外积累的人脉,鼓励乡亲们回乡种植沃柑。

平整土地、修水泥路、建灌溉渠……就这样从最基础开始,潘瑞欢带着全村人共同谋划着外托屯的未来,点滴变化正在外托屯群众的眼前发生着。

鼓足干劲齐心脱贫

有了潘瑞欢的示范带动,村民对脱贫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大家开始鼓足干劲,一心为脱贫而努力。

潘瑞欢建立的沃柑示范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全力打造产、购、销一体的服务平台,通过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吸收贫困户就业,并为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

“作为致富带头人,让群众一起富起来才是最终目的。谁都希望过好的生活,贫困户打心底里也希望脱贫,我把自己所了解的市场信息和技术传授给他们,来日他们也可以独立发家致富。”潘瑞欢意味深长向记者讲述。

记者还了解到,潘瑞欢的公司还与政府合作建立***产业园,企业提供设备、种苗、化肥、技术管理和销售,农户只负责按照标准和要求种植。整个产业园共带动了外托屯20户贫困户参与50个扶贫果蔬种植和育苗大棚的生产经营,贫困户与企业按照6∶4分成,实现了贫困户每年每人纯收入突破5000元以上。

贫困户覃庆乐家有3亩多地,去年已经被潘瑞欢的公司流转,一年约有1500元的租金收入。除此之外,覃庆乐还在***产业园里认领了2个大棚,主要种植果蔬。“今年已经种了三季,第一季是青菜,第二季是西瓜,第三季是甜椒。其中,第二季的西瓜收成很好,一个棚就产了1000多斤,两个大棚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覃庆乐一边笑,一边拨弄着甜椒。

像覃庆乐一样在***产业园里认领大棚种果蔬的还有许多人。“现在我们只负责种,公司提供种苗、化肥,还有技术支持。只要踏实肯干,收成不在话下,收入肯定翻倍。现在积累了经验,掌握了技术,以后就算脱贫,自己回家种也不怕了。”覃庆乐一脸幸福地讲道,“今年,我肯定可以甩掉贫穷的‘帽子\’啦。”他还告诉记者,自己想在鱼塘里养些鱼,在家里养些鸡鸭,如果技术好,还可以扩大规模。

党群互动共奔小康

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粗糙的红砖房变成了灰瓦白墙的小洋楼,空荡荡的村委办公楼前建起了人工湖,湖边绿树环绕,地面干净整洁……“原来做梦都想不到的景象,现在在自家门前就能看见了。”覃庆宜笑着说。

现在的外托屯,许多在外务工的青年都回来了,村里的贫困户如今也有了种植果蔬产业,掌握了技术,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或者出去打零工为生了。

以潘瑞欢为首的“党群同心先锋服务队”让外托屯脱胎换骨,让昔日的穷村屯变成了现代化的宜居村屯。潘瑞欢的沃柑种植基地每年吸收许多贫困户,这些贫困户不仅通过认领大棚种果蔬获得一份收入,再加上流转土地的租金,贫困户脱贫的日子指日可待。

潘瑞欢的引领只是马山县白山镇立星村“党员同心先锋服务队”示范带动的一个缩影。2015年以来,立星村积极探索“以企带村 村企共建”的发展思路,成立了1支“党员突击队”和7支“党群同心先锋服务队”,队伍的组建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两支队伍通过吸收基层有威力、有头脑的经济能人和致富带头人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

目前,外托屯还成立了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种桑约200亩,已吸纳48户贫困户入社,按750平方米蚕房建设测算年人均可增收3000元。产业发展直接带动了周边造华、兴华等村屯特色扶贫产业的良性发展。

驻村第一扶贫书记洪光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村党员干部的努力下,村民们都感受到自己的生产、生活正逐渐发生变化。现在大家都相信,凭着自己的双手,立星村一定能甩掉贫穷的‘帽子\’。”

本报记者吴子贤

通讯员李强韦艳芬

本版策划:中共南宁市委统战部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马山县委统战部提供

本版统筹:杨孙山

新闻推荐

荒山石漠变绿洲生态发展新生活

马山县弄拉景区秋色迷人,游人如织。(黄羽摄)本报记者杨盛群山环绕,树木葱郁繁茂,碧草茵茵,一条宽阔的盘山公路蜿蜒至山顶。这里是马山县古零镇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弄拉屯,踏上6米宽的盘山道,步入山腰,四...

马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