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石漠变绿洲 生态发展新生活
马山县弄拉景区秋色迷人,游人如织。(黄羽摄)
本报记者 杨盛
群山环绕,树木葱郁繁茂,碧草茵茵,一条宽阔的盘山公路蜿蜒至山顶。这里是马山县古零镇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弄拉屯,踏上6米宽的盘山道,步入山腰,四周云气吞吐,山峦回绕,仿似人间仙境,走在这里,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开拓者的匠心独运。
“在我的小时候,山上树木被砍光了,水荒粮缺。现在山林茂密、种竹子种果树,还开始发展旅游,完全是两个样了……”土生土长的弄拉人苏柳艳谈起弄拉屯的巨变十分感慨。
大石山区的葱翠绿洲
金秋九月,阳光甚好。蓝天白云下的弄拉屯,四面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山峦,满目是青翠欲滴的山林农田。谁曾想到,这里曾经林草枯竭,石漠化灾害严重。
过去,弄拉屯是毫不起眼的“山旮旯”,村民以贩卖木材为生,山林资源被砍伐一空,山表裸露严重,日益形成了碎石遍布的山体。石漠化也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到了20世纪70年代,弄拉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开始封山育林,保护植被。同时,栽竹种果,移植中草药,修建沼气池,使这里原有的灌丛荒山恢复成了繁茂的森林,并逐渐形成“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和果,低洼粮和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被称为“弄拉模式”。
“通过治理,现在这里的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前有天壤之别。”弄拉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韦家良说。
有了弄拉屯的成功经验,马山县参照“弄拉模式”在全县推广治理石漠化,实施了以封山育林、石山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石漠化治理工程。
“我年轻时,附近山体裸露,植被破坏严重。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满山的竹子长得茂盛,竹子加工产业每年为我们村可以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马山县加方乡加让村拉养屯老党员黄怀尚指郁郁葱葱的山峦,向慕名而来的游客细数“弄拉模式”对当地生态建设带来的巨大成果。
弄拉全屯人口125人,承包耕地面积3.06公顷,山林面积295.6公顷。在石漠化治理中,弄拉屯大力发展林果和中药材种植,柑橘、枇杷等果树种植面积达40多公顷,金银花、两面针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多公顷,弄拉人在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经济效益。
环境恶劣的大石山区变成了一片绿洲,弄拉屯成为了石漠化山区环境绿化的生态示范区、国家重点防护公益林区,马山县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称号。
绿色产业激活生态经济
如今的弄拉山林茂密,翠竹摇曳,风光秀丽,有药用植物200多种,野生动物十几种,全屯森林覆盖率高,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更是一个避暑的好去处。
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弄拉经济能人李荣光带头组建了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旅游,借力打造当地经济发展新方式。弄拉人也看到了家乡的变化,纷纷以山林入股加入到合作社中。
近年来,随着建设的完善,弄拉景区已经开始慢慢盈利,村民获得的分红也水涨船高,从三五千元涨到了一万多元。
“从2010年起,我们收获了合作社的经营分红,并且逐年递增,在景区打工,做维护建设每天还有100元的收入,山窝窝变成了金窝窝。”苏柳艳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来笑得合不拢嘴。跟苏柳艳一样,许多外出务工的弄拉人都返乡就业,吸引他们的是弄拉发展的美好前景,以及合作社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
“弄拉旅游业的最大卖点是天然的生态体系。”马山县农林局局长蓝鼎昌告诉记者,弄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亿元,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建设,不放一炮,不砍一棵大树。在这里,绕山公路没有开凿的狼藉,没有任何一块石头因施工滑落。
今后,弄拉景区还将规划建设一座避暑山庄,一个游泳池,一处人工温泉……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群众增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盛阮晓莹通讯员袁福斌韦绍群韦文清吕雄军欧阳钢桥)连日来,南宁市各县区掀起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热潮。宾阳县委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学习宣...
马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