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由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为进一步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由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大学共同申报的《南宁壮族刺绣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研究》成功申报为《2014年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申报成功一年来,课题组在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梁肇佐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全面挖掘壮族刺绣技艺与文化,并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壮族刺绣成新宠
壮族刺绣是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20世纪曾经濒临失传,如今在政府和传承人的努力下,已重新焕发生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大放异彩: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成为众多博物馆及收藏机构收藏的新宠、政府机构对外交往的民族工艺礼品选项。
马山县是壮族刺绣的核心区域,马山县的白山、古寨、加方、里当、古零、林圩、周鹿、乔利、永州、金钗、百龙滩等乡镇的80多个村屯都广为流传。壮族刺绣代表着壮族历史与文化,深深融入了壮族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有壮族的地方就有刺绣。
壮族刺绣艺术特色包括图案意蕴丰富、色彩艳丽饱满、技法巧妙多元、绣品博采多长等特点,典型绣品有服饰、绣球、绣花鞋、背带等。
入选南宁非遗名录
壮族刺绣承载着古老壮族繁衍生息的历史和对生命的崇拜,是壮族文化和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广南府志》记载,壮族“侬人男女勤耕织,惯挑棉锦”,底蕴丰厚的壮族刺绣传统文化是古代“句町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民间艺术的生存土壤和空间发生转变,壮族刺绣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严重的冲击,除一些热爱刺绣的老人和小部分的中年妇女仍坚持手工刺绣外,大多年轻女孩已不会刺绣,更不愿学习刺绣,加之传统的手工刺绣耗时长、成本高,受现代化机绣和审美要求不断提高的影响,历经千百年并曾盛极一时的壮族刺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很长一段时间都沉寂在山野中。
21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推进和加强,壮族刺绣于2013年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入选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马山壮族刺绣美名扬
马山县西华街的壮美坊壮绣工厂致力于将壮绣这一古老的壮族艺术发扬光大,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想象力融入壮绣产品中,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麦黄盘针等多重针法,融入新的壮族图案,使壮绣的表达更丰富和细腻,让壮绣拥有更多的实用性和时尚感。拥有千年历史的壮族刺绣重新散发艺术魅力,迈出了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壮族刺绣产品更是远销欧美和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壮族刺绣随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文化走亲东盟行”活动,走进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因绣品图案生动,色彩艳丽,寓意深远,古朴大方而大放光彩。
如今,壮族刺绣已蜚声海外。无论是用于商业贸易,还是作为高级礼品,已然成为广西对外交流的亮丽名片,成为传播民族文化、传递友谊的“使者”。
(李慧陈晓钰覃小琼梁肇佐)
新闻推荐
脊柱骨折椎体成型术后,老人马上可以下床。这样的医患亲情每天在科室里上演。戴海(中)给年轻医生们进行言传身教。护士给每一位患者送上科室的“特制名片”。拇指再造成功后,患者和家人感激不已。走进...
马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