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3娱乐圈盘点·广西文化成就困惑与出路

南国今报 2013-12-21 14:48 大字

《仫佬仫佬背背抱抱》。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文化与娱乐之间开始有了一条泾渭分明的分野。当娱乐成为全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典的“文化”渐渐退却成一个曲高和寡的缩影,成为一个需要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的东西。

文化本来并不是一个珍惜的“物种”,它既有严肃的政治性,又有通俗的娱乐性,其本身就包含有娱乐与消费的属性。而如今,这两种最本质的特征却成为文化的软肋,掣肘着文化的发展。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成了文化领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广西文化人一直在努力让“文化广西”融入到社会生活,搭建起文化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传统艺术 频获佳绩,面向市场

舞台艺术浓缩了地方文化精华,代表着一个地域的整体文化形象,近年来,广西舞台艺术取得了诸多令人骄傲的成绩,佳作迭出且频频获得重量级奖项。

2013年,广西戏剧院桂剧团创作排演的新编历史桂剧《七步吟》,北海市文艺交流中心、北海市歌舞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历史舞剧《碧海丝路》,双双摘取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并获得文华导演奖、音乐设计奖、舞台美术奖等5项文华单项奖和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柳州市艺术剧院创作排演的群舞《仫佬仫佬背背抱抱》,先后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金奖和文华舞蹈节目创作二等奖,广西歌舞剧院创作排演的群舞《绣缘》荣获文华舞蹈节目优秀表演奖。

与此同时,一大批新创舞台艺术精品也纷纷启动。广西演艺集团的大型民族舞蹈史诗《花山》、广西民族情景歌舞乐《美丽广西》,广西戏剧院的舞台剧《贵妃远行》等剧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排演;此外,杂技剧《百鸟衣》、木偶剧《美丽壮锦》、舞台剧《邕江阿姆》和《花桥荣记》、民族交响乐《灿烂广西》等剧目也积极筹备创作演出。

无论从创作情况还是从评奖成绩来看,这些富有广西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的舞台艺术精品都足以支撑起“文化广西”的繁荣局面。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这些丰富、健康的文化产品却面临着“无人喝彩”的窘境,尽管作品都是好作品,却吸引不了普通观众的关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创作者智慧生产出来的作品,往往要靠免费赠票和邀请观看才能把观众吸引到剧场里,而有些作品甚至在汇报演出之后就难觅踪影。

【点评】

这并不是广西独有的现象,在当前娱乐浅显化、快餐化、媚俗化的环境中,缺乏游戏功能和感官刺激功能,而更注重人文内涵和审美意识的文化产品,普遍受到了大众的冷落。有些观众宁可守着电视追看肥皂剧,也不愿走进剧场享受一场文化大餐。

针对这一现状,广西文化部门也在不断寻求解决之道。在艺术创作方面,在坚持艺术质量的同时,也兼顾当代观众的审美取向,尽量使作品做到雅俗共赏;同时争取更多的资金渠道,通过常态化演出逐步培养观众对文化产品的兴趣,扩大观众群体。目前,这些积极举措逐渐显露效果,高雅艺术市场逐渐形成。

文学创作

大腕坚挺,新秀冒尖

有理论认为,文学是人类文化文化创造内在本质中最生动、最具体、最充分、最活跃的表现之一,对文化整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文化比作一座象牙塔,高居塔尖之上的必定是文学。说到2013年广西文坛的整体印象,《广西文学》杂志编辑、作家李约热认为今年是广西文学的“收获之年”,“整体还在往上冲”。

今年广西作家显示出旺盛的创作力,不仅“老腕儿”们各有新作问世,一批文坛新人也崭露头角,推出了自己的力作。

2013年第一期《收获》杂志上,作家东西发表了短篇小说《请勿谈论庄天海》,其后另一个短篇《蹲下时看到了什么》又在《花城》杂志上发表;另一位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的作家凡一平,最新长篇力作《上岭村的谋杀》于今年9月出版,引发文坛强烈反响;此外,黄佩华、李约热、朱山坡、杨映川等作家都有新作面世。不久前,广西作家光盘的作品《达达失踪》获得了第十届《上海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为2013年的广西文学做了一个漂亮的收尾。

除了诸多文坛“老将”持续发力之外,一批“80后”新秀的崛起又为广西文坛再添力量。李约热介绍,近年来广西年轻的小说作家表现活跃,推出了一批比较有分量的作品,像小昌的《独不见》、吴了了的《鼹鼠1999》都体现了不俗的实力,“也许将来就要看他们的了”。

在文学批评领域,广西也不断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由《南方文坛》杂志举办的全国性论坛“青年批评家论坛”在国内文学界受到关注;《广西文学》杂志开辟文学评论专栏“批评进行时”,每期针对一名广西作家展开严肃的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的探讨,特别是对文学桂军的研究和评论,对广西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点评】

当下社会,“文学的衰落”成为一个不断被提及的话题,显然,在快生活的节奏下,纯文学正面临艰难的生存困境。电视和网络正在取代文学成为当代社会主要的文化形式,图像化生存成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方式……文学还在述说,而听众已经散去。

作家李约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文学创作已失去了功利化作用,但广西作家仍在坚持经典式写作,并且不断有新生力量加入这一阵营,这是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现象。

在坚持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写作之外,广西文学也并不排斥新兴的文学形式,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者辛夷坞、知名网络写手张发财等均以各自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广西文学创作的一种突围。

群众文化

还戏于民,与民同乐

如果说舞台艺术和文学创作仍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那么面向市民的“文化惠民工程”则是地道的“大众文化”,把文化送到普罗大众当中,与民同乐。

2013年,自治区文化厅指导下属的广西演艺集团、广西戏剧院相继启动了多个驻场演出项目,目前“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共进行了60余场演出,包括大型交响音乐会、民族音乐会、声乐专场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将高雅音乐普及到市民当中;“民族戏苑”周周演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采取“文化惠民、政府主导、全民共享、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公益文化服务,真正做到文化惠民、还戏于民。在周周演活动中,广西近年来的优秀精品剧目一一亮相,包括彩调歌舞剧《刘三姐》、桂剧《七步吟》、史诗壮剧《赶山》、现代京剧《沙家浜》与《红灯记》、现代彩调剧《山歌牵出月亮来》、桂韵音乐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红楼梦》、传统桂剧《白蛇传》、儿童剧《小红帽》、话剧《雷雨》等经典剧目,为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载体。

除了常态化驻场演出外,文化部门还积极组织送戏下乡活动,将文化送到偏远乡村。如广西戏剧院举办的精品演出月活动,派出演出队赴富川县、昭平县、德保县、马山县、田林县、那坡县等地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结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和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50周年,在全区进行了200多场的专题巡演;广西演艺集团则在桂林和柳州部分市县开展服务“三农”惠民演出,同时派出多支演出队在贺州、玉林、平南等市县进行三下乡演出。

【点评】

文化惠民工程和驻场演出项目的开展,在“文化”与“大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不仅让群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优秀的文化产品,也为精品舞台艺术提供了演出的机会,堪称一个双赢的选择。

今报记者孙鹏远

新闻推荐

不爽超速被拍下 投石砸坏测速仪马山县一男子为自己的冲动赔钱又被判拘役

今报上思讯(记者赵劲松)马山县男子韦某驾车时曾被交警的测速仪拍照并因此受罚款处分,一直怀恨在心。他再次看到公路边的测速仪时,一时冲动,捡起石头将测速仪砸坏以泄愤。他后来投案自首,并赔偿了测速仪...

马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