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的他 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当代生活报 2018-06-05 01:04 大字

冯杏元(左)在指导学生宁靖排戏 冯杏元(左)在指导学生宁靖排戏 冯杏元在传统戏《尤家关》里饰演刘长建 冯杏元在《井岗山道路》里扮演被打倒的土豪 《家》剧照,冯杏元为此剧的编剧和导演。 (冯杏元供图)

南宁人的一天

■当代生活报记者邓色迎文/图

核心提示

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称非遗传承人)名单,南宁的冯杏元入选。冯杏元是粤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南宁市5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一。

1从小吃百家饭长大

73岁的冯杏元已退休多年,但他并不清闲。5月31日一早,精神矍铄的他,从南宁市竹溪大道家中赶到秀厢大道东段的邕州剧场,看演员们排练儿童戏曲《老鼠嫁女》,这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为孩子们准备的节目。

冯杏元坐在观众席上,认真地观看演员们表演。3批演员排练3场,直到12时许才结束。排练结束后,冯杏元从演员的表情、舞台的凳子和故事情节等多方面给予了点评。他到13时左右才吃上午饭,14时30分又要开会。退休后的他,依然在为粤剧忙碌着。

冯杏元是南宁市隆安县人,1944年出生,其父是资深票友。冯杏元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组了一个戏组,父亲做剧组班主,到处去演出。冯杏元从小跟着戏组奔走,吃着百家饭长大。

冯杏元从小就喜欢粤剧。在父亲的教导下,他7岁开始登台。

2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

邕剧是在桂剧、粤剧等外来戏曲文化的刺激以及本地风土民情、民间音乐、桂西南官话的熏陶下,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邕剧形成于古名邕州的南宁,又称“老戏”、“广戏”、“五六腔”等,至今已近200年历史。

1959,冯杏元正读初中。那时候,邕剧演员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艺人,剧目老,观众老。为改变这种状况,广西成立了一个30多人的科班,冯杏元成功报考。1959年到1964年,在南宁市邕剧团,冯杏元一边学习一边演出。1962年5月3日,冯杏元拜广西著名邕粤剧两栖著名演员黄少金、李名扬为师。黄少金主要是教排场戏,还有一位老师刘三教冯杏元武打。

头3年,冯杏元每天早上5时就要起床练功。金鸡独立和朝天蹬是每天必须要练习的。为了拉筋,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就将一只脚绑在床上,另外一只脚当枕头。

刚开始练习时,冯杏元全身酸疼。为了练习,冯杏元的手指,脚趾头都骨折过,锁骨也曾经受过伤。冯杏元每天不断地练习,光基本功就学了3年。

经过刻苦的练习,他熟识文武排场30多个,掌握了“铲台”、“跳椅”、“跟斗功”、“变脸”、“十八罗汉架”等南派粤剧表演特技,参与排演《牧虎关》等大小剧目100多个,塑造了张豹、汉献帝等一大批舞台人物形象,唱腔激昂、武打干净利落的表演风格。

31979年至1986年在邕看粤剧一票难求

上世纪70年代,冯杏元他们经常在桂剧场演出,就是现在的南宁市朝阳广场附近。“当时的场地可以容纳1300多人,但经常一票难求。仅仅是《家》这部戏,就演了半年,每天晚上都演,主要演员都换了3批,嗓子都唱哑了。”据冯杏元回忆,《逼上梁山》也演了40多场,第二天早上卖票,经常有人在头一天晚上就拿凳子去排队。有时候剧还在排,就有人来问票的事情了。当时的票价是1元多,而50多元的工资在当时已经算是中等收入了,但是还是很多市民喜欢来看粤剧。

在冯杏元看来,粤剧在1979年至1986年这段时间比较繁荣,到了1990年左右,看粤剧的人开始逐渐减少。

冯杏元历任南宁市粤剧团演员、导演、艺术总监、团长。最终成为了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南宁剧协主席,获得过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近日,成为了粤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470多岁的他还在挖掘传统剧目

冯杏元注重培养后辈,他没有真正收过徒弟,但是教有学生。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宁靖,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宁靖跟冯杏元学习20多年了,在他看来,“冯老师既严格又幽默,不仅教粤剧,还教如何做人”。《西河会妻》这部戏,冯杏元一点一点教宁靖,不仅是动作方面要求严苛,甚至是眼神都要求到位,如果宁靖演不好,冯杏元就会严厉批评。

冯杏元还通过“以戏带人、以戏出人”及举办多期“粤剧学习班”来培养传承人,他培养了100多名粤剧接班人。

冯杏元痴迷粤剧66年,退休后的他依然在为粤剧而努力。退休后,他还参与了国家基金项目,教全国各地的学员学习排场,今年的7月左右,他准备开第二个班了,希望能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另外,他还在做挖掘粤剧传统剧目的工作。

新闻推荐

村干撑腰以收“过路费”为名实施敲诈 南宁警方打掉多个涉黑涉恶犯罪团伙,将深挖其背后腐败问题

一批涉黑涉恶人员落网警方查获的涉案枪支和刀具图片均为南宁警方提供本报讯(记者潘国武通讯员王丹)昨日,记者从南宁警方了解...

隆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