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海拔4500米的汉族养路工

甘孜日报 2016-04-05 00:14 大字

付勇与工友们合影。

他们是来自内地的汉族,父辈们在石渠高原当了30多年的养路工,在“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精神力量支撑下,用青春和生命保障了高原天路的常年全线畅通。如今,他们常年坚守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传承父辈们的光荣传统,确保高原“大动脉”的畅通。

■本报记者 马建华 文/图

3月22日,石渠县突降大雪,石渠公路局管辖的海子山段被大雪覆盖,最深处积雪超过一米。

“要尽快清除积雪,让过往车辆减少拥堵,司乘人员少受罪”。海子山道班工人立即开着推土机上山铲雪。

“请司机朋友务必要小心驾驶,雪大路滑,一定要挂好链条,安全第一。”道班工人陈斌一边提醒受阻车辆司机,一边和同事们帮助司机挂链条,推受阻车辆。

一旦遇到大雪,付勇、陈斌、苏胜鹏、薛兵等人都是迎着大风雪,冒着零下十几度甚至几十度的低温,连夜上山铲雪。

陈斌是石渠公路局内招职工,来自巴中市平昌县,1993年参加工作,在海子山养路段已经工作了7年。

“去年以前,我们海子山道班只有4个人,条件最艰苦的是每年11月到次年4月,经常下大雪,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大雪封山,阻断交通。我们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推雪打冰”。陈斌说,气温很低,大雪迷蒙了双眼,冷得浑身发抖,但他们的工作就是保证交通畅通,他们必须坚守在第一线。

海子山海拔4500多米,他们所在的道班也有4300多米,常年坚守在高寒地区,他们落下了高原病,嘴唇乌紫,很多人有心脏病、高血压、营养不良。紫外线灼伤皮肤,黝黑的皮肤让他们成了地道的高原人。

道班班长付勇是4名工人中到海子山养路段工作时间最长的职工。他的父亲在石渠县虾扎、德荣马道班工作了30年,退休后回到绵阳市三台县老家养老,母亲在家务农。1994年,付勇接过父亲的班,在德荣马和蒙沙道班工作。1998年来到海子山道班工作。“父亲把一生献给了石渠县的养路事业,现在已经76岁了,落下的高原病开始发作,身体不好,我又不能在他身边尽孝。我很担心他的身体健康。”付勇望着山头上厚厚的积雪,眼里有些无助,他的一个儿子在成都打工,女儿在读大学,小儿子在上高中。在道班工作的日日夜夜,每当空闲的时候,他便遥望远方,思念家人。每天打电话了解家人情况,慰藉寂寥的心。

“由于我们道班人手太少,我们每年轮休回家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但春节期间正值雪大的时候,不能离岗,我都有很多个春节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了。”付勇惆怅连连,父亲总是告诫他,既然是养路工,就要懂得付出,现在的养护条件,比他们那一辈来说,好了许多。如果公路在你的手里不能畅通,那就是你失职。

付勇说,在海子山道班工作,要有常人无法忍受的毅力。他来道班时,修好已几十年的瓦房破烂不堪,晚上回到寝室,屋子像冻库一样寒冷。没有电,只能用煤油灯和蜡烛照明,晚上没有任何娱乐方式。吃菜只有请过往司机帮忙购买。前几年,通过争取,道班领到了州上发的电视接收器,由于没有电,只能用柴油发电,但成本太高,只好停用。2013年9月,海子山隧道开建,付勇找到工程部负责人,请求借用他们的电,工程部负责人得知他们的处境后,同意向他们供电。

虽然都来自内地,付勇和陈斌却不言苦。他们是沿着父亲的足迹,接过父辈的重担,为藏区人民养好路。“我们的工资拿到手有3700元,如果要想挣钱,我们在内地工地上打工,一个月也要挣7000多元。但我们的父辈与高原养路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回家或打电话时,他们都要教育我们,要甘于清贫,要对得起工资。”付勇说,作为一名养路工,他在岗一天就要干好每一天的工作,要让过往司机在他们管护的这段路上,走得安全舒心。

“据说海子山隧道2018年就要贯通,我们最高兴的是避开了最高最险的养护路段,但海子山道班还是在原址。我最担心的是工程部撤走以后,道班工人的用电问题。”付勇喜中有忧,隧道通车后,方便了过往司机,希望上级部门也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道班工人虽然很清苦,但条件也在一天天好转,在上级部门的关爱下,两层楼的道班房已经建成,过去,道班工人喝的是河水,去年,争取到资金,打了一口深井,终于喝上了干净卫生的井水。晚上回来吃完饭,工友们可以聚到一起看电视。配备的推土机,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了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去年又新分来3名养路工,现在增加到了7名。

忙碌了一天,厚厚的积雪被清除,已经是晚上。夜幕降临,山上又下起了大雪。陈斌等人招呼司机们小心驾驶,收拾完工具准备回道班。

司机杨先生告诉记者,他经常跑这条线,和道班工人都比较熟悉。去年冬天,他独自一人开着货车在冰雪道行驶,突然发生了侧翻。寒夜里孤独无助,他给付勇打电话,付勇二话不说,开车到山上将他接回道班,又是烧开水,又是做饭,把他当成自家兄弟。第二天,又送杨先生上山。道班还免费给过往人员提供开水。他们生活这么苦,对待抛锚的司机这么好,我很感激他们,方便的时候,也给他们带点蔬菜过来。他们实在太苦了,放弃了内地那么好的条件到高原来养路,他们值得大家尊敬。

记者离开海子山道班时,寒风中,依然飘着雪花,工人们又踏上了去山上铲雪除冰的路途。

新闻推荐

三台:村财镇管“阳光”理财

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本报讯“每季度,我们都会把上季度的财务收支表贴到公开栏里,村上账户剩下多少钱,花了多少钱都一清二楚。”1月9日,在三台县凯河镇高碾房村村委会,正在张贴村财务收支表的...

三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