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产”油橄榄种苗搭上飞机去日本
□本报记者 祖明远 文/图
5月初,在一连串严格的检验之后,9700株“绵阳产”油橄榄种苗搭上飞机,前往日本名古屋。经过近两年的考察,四川华欧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的油橄榄种苗终于得到日本相关部门的认可,成为首批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国产”油橄榄种苗。
抛开出口创造的几十万元的价值外,这一幕在业内专家眼里有着更深远的含义。
中国是油橄榄种植和消费大国。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进口橄榄油已达100亿元。但自1963年引入油橄榄以来,中国始终是种苗和橄榄制成品的进口国,尤其是高端种苗,一直被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意大利、以色列等国所把持。
为了从单纯的进口国变身出口国,四川科研人员用了30年时间。
从10万亩到3万亩水土不服发展艰难
油橄榄原产于地中海地区。196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获赠许多油橄榄苗木,回国后便分配给8省区12个引种点试种。
因为四川的紫色页岩土较适合油橄榄栽种,因此在1972年以后,四川油橄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1976年,绵阳成为全国第四批引种油橄榄地区,三台县建设镇至今仍存活许多当时栽种的油橄榄,其中最高的一株高达10多米,被称为“川内油橄榄树王”。到1986年,仅绵阳三台一地就种植50万株,总面积达10万亩,绵阳也被称为“中国油橄榄之乡”。
可种活不代表种得好。一株油橄榄从幼苗到成熟挂果,需要6-8年的时间,其中育苗、施肥、浇水、修枝、虫害管理等每一个过程都需细心打理。而果农不熟悉其习性,导致油橄榄出现了“水土不服”——只开花不结果。“中国果农的传统观念是果树树冠越大,挂果越多,所以修剪时会偏好扩大树冠。但油橄榄却不同,它的果子主要结在小枝条上,并不追求大树冠。”四川华欧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毛中良举了一个例子。
这一结果挫伤了果农的种植积极性。到上世纪90年代末,绝大多数油橄榄被砍掉,改种其他果树。2006年后,绵阳开始推广种植技术和改良的新品种,对不结果或者结果不多的油橄榄树进行修枝、治虫、施肥等科学管理,成功改造保存了一批油橄榄树,此时三台县只剩下不足3万亩油橄榄。
5年花2000多万元引进技术育出“四川籍”油橄榄种苗
近年来,中国橄榄油消费量猛增。国际橄榄油组织曾经断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也是最大的橄榄油消费国,潜在年消费需求在30万吨以上。但在这个巨大的“蛋糕”上,中国企业和果农却只能处于产业低端:要么进口种苗,要么进口橄榄油。
而且进口种苗往往出现“水土不服”:即便成活往往产量也有所“打折”,导致果农中弥漫着一股失败情绪:四川的气候和土壤根本不适合油橄榄栽种。
2005年,当绵阳一批研究人员成立四川华欧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时,面对的正是这样的低潮。但在四川华欧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剑看来,四川的气候与地中海地区有些差异,但总体上还是比较适合油橄榄生长的。“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是夏雨型,地中海是冬雨型,而且我们的光照要少一些。”
为找到最适合四川气候和土壤的油橄榄品种,华欧公司自成立起,每年出资500多万元,从西班牙、意大利、以色列、希腊等国引进先进品种和栽培技术,一直到2010年才首次培育出适合四川并能丰产稳定的新品种。当年,该种苗就获得了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的认可,陆续出口达10万多株。
“墙外开花”给了肖剑信心。此后华欧公司一直与上述国家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又陆续引进了30多个系列品种、16项新技术。2015年上半年,华欧公司刚刚与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等高校签订协议,将在绵阳成立国内第一所国际油橄榄技术培训机构。
目前,受华欧公司带动,绵阳已新发展3万亩油橄榄种植面积,未来将增加到20万亩。据测算,新的油橄榄种苗产量较高,目前已带动2000户果农,大约每户每年可增收6000元。同时,华欧公司已建成油橄榄深加工生产线,生产的橄榄油达到国际一流水准,预计近年将向美国出口。
新闻推荐
刚下校车独自过马路一周回顾8月11日14时至18日14时,四川在线“问政四川”平台共刊发网友问政留言216条,收到有关部门回复166条,回复率76.85%。其中,涉及“购房后产权证难办理”、“农村道路迟迟不硬...
三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