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业大县三台迎来资本“返乡潮”

四川日报 2015-01-05 11:25 大字

   家庭农场创业热

2014年12月24日,在三台县西平镇杨运勇夫妇的塑料大棚里,土豆苗叶片翠绿,生机勃勃,与大棚外萧索的冬季景色截然不同。看到这幅景象,杨运勇不禁盘算起一年的收成。自从4年前批发生意失败后,他靠返乡搞家庭农场才得以翻身。

离开土地,又返回土地,正成为三台县的一个新现象。近年来,返乡创业的人多了起来,但农业也不是其中热门选项。直到2014年,这一年,三台县家庭农场由20多家猛增到189家,流转土地规模也一跃增加到1.8万亩。

前两天又有几位返乡的朋友来考察,杨运勇最清楚他们的心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三台搞农业最有出路。”

□周义胜 刘玉明 赖怡 本报记者 祖明远 文/图

土地成为创业的“热土”

杨运勇的生意曾经“折戟”,是土地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2010年春节,杨运勇夫妇从广东回到了老家三台县花园镇。时值麦冬价格飙升,夫妻俩就做起了麦冬生意,但由于市场行情波动,辛苦赚来的200余万元打了水漂。无奈之下,他们将最后的60万元投向土地,流转了190亩。

4年后,他们不仅收回之前的损失,还略有盈余。2014年1月,趁热打铁,夫妻俩又申请了家庭农场的经营执照。“现在赶上了好时候,农业致富的路越走越宽。”杨运勇说。

事实上,杨运勇事业再度起步,关键是踏准了产业与政策的节拍。2014年,三台县正式提出,“要持续推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之一,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被放到了重点扶持对象的位置。

三台县还专门为家庭农场量身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优先享受国家财政各项涉农补贴政策、财政贴息,给予每个示范性家庭农场10万元以内的奖励性项目扶持等。同时,三台县整合项目资金240万元,再加金融部门投放贷款576.3万元,用于支持家庭农场扩大规模、打造品牌。

农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优惠政策,带动了一股返乡务农的创业潮。“主要是家庭农场,今年新增的120多个,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返乡者开办的,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三台县农业局局长陈文光说。

一个家庭农场就是一个示范点

在开办家庭农场之前,岳良明已是一个成功的水果批发商。2013年,岳良明投入70多万元,在潼川镇流转了50多亩土地,专门种植他新引进的5个葡萄新品种,他的野心不小:除了种葡萄,还准备建酿酒厂,打通葡萄产业链。

岳良明的葡萄园成了搅动潼川镇水果产业的“鲶鱼”。2014年,岳良明在葡萄林间种的西瓜个大汁甜,被远近的客商一窝蜂抢购完,深深刺激了周边村民。“照着我的做法,每亩葡萄每年纯收入肯定能过万元。”岳良明颇有些得意,在他眼里,三年后,潼川镇的葡萄将打响品牌,也能带动更多果农致富。“家庭农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推动机械化。”三台县土地流转中心主任周义胜说,为了节省劳动力成本,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往往伴随着农业机械化。三台县第一个家庭农场主宋仕俊就是个好例子:2011年,他流转了220亩河滩地,采取机械化的方式种植花生和土豆,当年就获得了很好的回报,也带动了周边农业机械的推广。

给家庭农场主补一堂“专业课”

为防止过热情绪“烧坏”产业秩序,三台县专门为家庭农场注册设置了“考察关”——由农业部门对申请人进行资质审核。一方面是审核种植面积是否达到一定规模,另一方面也要考察其发展思路,对规划进行把关,以规范和引导家庭农场的发展。

“要搞好农业,光有钱、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懂技术,更要和当地产业发展规划相协调。”陈文光说。为此,三台县还专门开设“成长课程”,为半路出家的家庭农场主补课。

家庭农场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管理规范。不少家庭农场由以往的大户发展而来,种植方面是一把好手,但管理、品牌、营销,却是他们的短板。根据周义胜的理解,不少地区的家庭农场都注册为个人独资企业,这意味着家庭农场具备现代企业的某些元素。“绝不仅仅是会种地即可。”周义胜说。

这一点也得到了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的认可。“家庭作坊需要向现代企业转变,对经营者的要求也提高了。”郭晓鸣说,除此之外,对防治虫害、配送、储运、机械化等服务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这些都依赖于外部机构。“要对接好创业热情与产业发展,还需要鼓励扶持专业公司,这其中也蕴藏着新的创业机遇。”

新闻推荐

610名农技人员带着技术走基层

本报讯(记者祖明远)当前正是小春田管和大春备耕关键时期,近日,绵阳市农业系统启动了“技术走基层”活动,组织了610名农牧业科技人员,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分批进村入户驻农家。驻村后,农技人员将用一个...

三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