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编者按今天是传统节日重阳节为此本版特策划九九重阳一

四川日报 2012-10-23 17:37 大字

【编者按】

今天是传统节日重阳节,为此,本版特策划“九九重阳 一起拥抱‘夕阳\’”报道,在重阳节这一天向父母、长辈和身边的老人送上祝福、传递爱心、表达感恩,陪着老人过节,一起拥抱夕阳。

【养老·探索】城市篇

每十个四川人里就有一个是老年人,如何让近九百万老人安享晚年?

多元化养老模式正兴起

□吴梦琳 本报记者 黄泽君

10月22日,在成都市青羊区双新社区里,为了迎接重阳节的到来,上百名老人在社区托老所的组织下,载歌载舞地进行排练。重阳节这一天,他们要在社区献上一台精彩的联谊晚会。

同一天,在绵阳市北川县安昌镇金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几百名老人们聚集在一起,吃饭、表演、游园,热热闹闹地迎接自己的节日。

类似的画面,正出现在四川千千万万个社区之中。

养老就得进养老院?四川正在打破这一传统观念。作为老年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二的省份,四川正通过不断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可选的养老模式。

难题:如何让近九百万老人安享晚年?

在《四川人口老龄化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四川老年人口已达到880.8万,占总人口比例的10.95%,居全国第二位,这意味着,每十个四川人里就有一个是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加速所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公共财政支出日趋增加,家庭赡养负担越来越重……

如何优化利用现有资源,让近900万老人安享晚年?养老,成了摆在政府、家庭、老人三者面前的共同话题。

大规模兴建养老机构?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城区内几乎很难再找到适合修建大型养老机构的地方,倘若将养老机构彻底搬离城区,又会给子女探望父母或者医疗救助带来一定的不便。

不仅如此,有调查显示,碍于观念以及经济条件的影响,中国97%左右的老年人依然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

但对老人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居家的好处在于不离开亲人和熟悉的环境,孤独感降低。问题在于,部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如何解决?比如突发疾病,无人照料怎么办?

在不断的调研和探索中,社区,似乎成了养老难题的 “破题点”。“社区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如果进行合理打造,以社区为辐射点的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体系,就能建立起来了。”成都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副处长黎文强说。

试点:“以点带面”社区养老受欢迎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这八个字来形容成都青羊区双新社区朗力托老所,再恰当不过。

大厅的左侧,摆放着老年人专用按摩椅,右侧的麻将桌前有不少老人正在娱乐;靠内的大厅摆放着专门用于康复理疗的设备;穿过走廊,是老人们的房间,每个老人的床前都有一枚呼叫器,8个工作人员三班倒,以确保24小时无间断服务。8个人里,有专业的护士、康复理疗师以及护工。

这样的社区托老所,颇受老人们的欢迎。“双新社区的床位已经住满了,周边2个即将开放的社区托老所,也基本预订空了。”成都朗力养老服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咨询师刘英说。

这样对社区养老模式的探索,深入到全省许多地方。

日前,10多名老人率先入住了宜宾市南溪区紫云街紫云社区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这一投资达40余万元的“微型养老院”是综合性服务场所,专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配餐送餐、医疗保健等。

而在巴中市平昌县汉王庙社区,社区调出近350平方米的一整层楼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聘请38名医护人员全天候照料。目前,日间照料中心已经惠及到辖区众多老人。

规划:力争形成“9073”养老格局

今年四川省提出,到2015年,力争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服务设施实现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实现集中养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这就意味着,97%的老年人都将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实现养老。

“社区托老所,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为社区中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日常服务。”刘英说,目前中心就为双新社区及周边社区的老人们提供送餐、清洁、理疗等服务。

刘英的感受,正是四川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新思考。

在日前出台的《四川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加大对老年人优待服务的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此外,还将在全省积极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加强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创建养老服务示范社区300个,新增社区养老日间照料床位3000张。届时,四川将初步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网络全覆盖。创建以日间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权益维护、应急救助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多个养老服务示范社区。

【养老·探索】特写篇

敬老院里快乐多

□本报记者 蒋君芳

三台县芦溪镇敬老院的照片墙上,众多笑脸中,脸上被抹了白色奶油的兰思金尤为显眼。这张照片是今年6月,敬老院为40多位老人过集体生日时拍下的,“活了六十多年,我第一次晓得蛋糕是个啥东西。”

三台县芦溪镇敬老院是该县唯一一所“省一级农村敬老院”。在占地53亩的敬老院里,住着96位老人,有农村五保户,还有社会委托供养的5位老人。

今年65岁的兰思金是2007年住进这所敬老院的。之前,他独自一人住在自家的土坯房里,靠赶场捡垃圾勉强维持生活,“我现在在敬老院里生活得很快乐,比起以前是幸福太多了。”

兰思金的记忆中,生活在敬老院里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期待的事不少。今年3月,在院长的带领下,兰思金同30多位老人一道去了广安,参观了邓小平故居,“我们每年都要出去春游一次,开开眼界。”前些年,他们还去过中江白塔山、梓潼七曲山、北川新县城、射洪金华山等,春游成了每年敬老院的一项固定活动。

交谈过程中,兰思金兴致很高,领着记者参观了敬老院的一面墙,墙上挂着的是一块生日牌,每位老人的生日都被仔细地记录下来。以前,每位老人过生日时,院里会专门为老人准备额外的鸡蛋;今年起,院里决定给老人们集体过生日。6月16日那天,过生日的老人们加上敬老院的工作人员,满满坐了五桌,“一桌子摆满了菜;大家一起切了一个很大的蛋糕,院里还给每位寿星发了20元的红包。”兰思金说。

闲不住的兰思金还在敬老院里当起了后勤组组长,每天负责院里的清洁卫生,做一天活院里支付4元的劳动补贴。“上午我把院里卫生打扫好,下午天气好的话就走上一个小时去镇上转一转,晚上回来看看电视,每天过得也很充实。”重阳节要到了,敬老院专门安排了长牌、象棋等比赛活动,“我虽然打不来牌,但在一旁当观众也不错。”兰思金笑着说。

敬老院里,兰思金还是位颇受欢迎的“明星”。因为曲子唱得好,中秋节的时候他还被拉着表演了好几个节目,“以前一个人住,出门捡垃圾我就一路捡一路唱;现在到这唱,感觉更好了,还有很多观众鼓掌。”这段时间,敬老院正筹划着建立自己的文艺队,像兰思金这样的“文艺分子”早就被写在了院长的名单上。

【养老·探索】农村篇

荣县打好“组合拳”,给老人建个温馨家——

四种方式托起“夕阳红”

□蒋兵 本报记者 杨国庆

91岁的赖树章,吃过早饭后与同院的老人们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院子大坝里,打长牌的、看报纸的众多老人显得很是悠闲。

10月19日,难得的一个艳阳天,自贡市荣县墨林乡敬老院其乐融融。

这个敬老院里,老人们看的是彩电,洗澡用的是热水器,煮饭用的是天然气。

荣县是省级敬老模范县,全县70万人口中五保老人就有5500多人,为了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荣县采取了县级建福利中心、乡镇改造敬老院、村级建分院、实施危房改造分散供养老人等四种方式为老人筑温馨家,这些工程在荣县被亲切地称为“关爱老人见行动民心工程”。

集中养老:

县建福利中心、乡改敬老院

2009年,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县政府配套资金共2300余万元,荣县在城区建成了一所一次性容纳500个老人入住的社会救助福利服务中心,成为了川南规模最大、环境最优美的社会救助福利服务中心。如今,有近200名五保老人和代养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

乡镇改造敬老院,环境更优美。墨林乡敬老院,是荣县边远山区乡镇敬老院的代表,因为只有29个五保老人入住,荣县民政局称之为“袖珍式”敬老院。虽然入住的人员少,但通过改造后,这里成了花园式敬老院。

自2008年以来,荣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800多万元,对全县12个乡镇敬老院实施了改造。荣县民政局局长周明学介绍,今年,该县又争取了新建度佳镇敬老院的项目,总投资近200万元,近期将开工建设。

就地养老:

为不离村的老人建敬老分院

“这个敬老分院,是政府专门为我们不愿离乡养老的五保老人修的,11间房子,有7个人在这儿住。”在双石镇敬老院蔡家堰分院,67岁的赵柱伯一边扫地一边给记者介绍。

原来,蔡家堰分院是以村为单位建起来的养老院。院子的外墙棚架上,结满了瓜果,院前是一片鱼塘。

像这样的乡镇敬老分院,在留佳镇等乡镇还有不少。“建分院的目的,是因为荣县幅员面积广,集中到乡镇敬老院供养难度大,分院可以方便不愿意离乡的五保老人养老。”周明学解释。

不仅如此,就地养老模式从村子延伸到每户农民。

3间小青瓦砖木结构的房屋,门前晒坝铺筑了水泥地面,这便是荣县望佳镇武官村一组65岁五保老人杨光付的家。“我过去的房子是6间土墙房子,破烂漏雨。前年,政府花了2.2万元给我新修了这几间房屋。”杨光付感激地说。

荣县民政局低保股股长宋心平告诉记者,近10年来,该县通过各种渠道,为200余户分散供养的老人改造了危房。

【养老·探索】经营篇

占地20亩的石棉县第三敬老院,有10亩地用来种植黄果柑、蔬菜,养殖猪、鸡——

自给自足的“院办经济”

□本报记者 王飞

猪粪、鸡粪用来给果园、菜地施肥;果园、菜地套种青饲料,猪、鸡有了食粮……这样的循环经济模式不是一群精英搞的“生态食品创业园”,而是雅安市石棉县第三敬老院“院办经济”的“循环经济模式”。

10月18日,记者来到坐落在大渡河边、位于安顺彝族乡小水村的石棉县第三敬老院,感受110位老人和残障人员在这里生活的幸福时光。

一座生态的庄园

在青翠果园的环绕中,老人们分散在院内的休闲长廊和空地上,享受着阳光的温暖。院长凌艳带着记者看“院办经济”的“产业”布局:沿大渡河边上的是两片果园,敬老院左下方是一排猪圈,现在圈养着近20头生猪,右下方是种植各种蔬菜的2亩菜地。

为了鼓励老人们老有所为,在自愿申请的前提下,敬老院将院内30多名身体条件好的老人组成5个生产组,分别养殖猪、鸡,种植黄果柑、蔬菜、玉米,按劳计酬。敬老院里,最吸引眼球的是10亩黄果柑林。

张凌是负责院内生产的管理人员,她告诉记者,占地20亩的石棉县第三敬老院,有10亩地用来种植黄果柑、蔬菜,养殖猪、鸡,每年年初,在果品供应的淡季,院里有1万多斤黄果柑下树,销售收入达3万多元。

一顿丰富的午餐

时间到了中午11:30。

“叮铃铃”,铃声过后,悠闲散步的老人们纷纷往两层楼的餐厅走去。“香菇烧鸡,炒花菜,南瓜汤。”一荤一素一个汤菜,老人们的口福不浅。

“早上有面条、馒头、刀削面、花卷,晚上是2个素菜,1个汤菜。”凌艳介绍,中午这一餐比较丰富,每天供应的菜品都不一样。凌艳介绍,敬老院里老人们自己管护的黄果柑、喂的猪、鸡,除了供养老人,每年院里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扣除投入成本后,全部用于改善老人生活。院里实行民主管理、院务公开、财务公开,定期公布,接受“院民代表”的监督。

新闻推荐

三台会议瘦身 5个会压缩至2小时

本报讯(赵晓兰记者祖明远)5场会议压缩为一个,用时仅2小时。2月28日,绵阳市三台县将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消防工作、群众工作和人口计生工作会议打捆召开,原本5个半天的会期,缩减到2个小时。“5个会都与...

三台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