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台深入推进教育惠民工程纪实

绵阳日报 2012-09-11 04:23 大字

□郭明弟本报记者赵晓兰蒋秩宏

在三台县南路边陲,坐落着一所现代化农村寄宿制学校——紫河学校,别致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整齐排列,标准的塑胶跑道引人注目,1500余名孩子在校园中蹦跳嬉闹,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紫河学校只是三台县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三台县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认真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在加强灾后重建和完善教学设备设施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两免一补”、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等教育民生工程,让广大学生尽享教育惠民政策带来的实惠。

“我们农村的娃儿也有了少年宫”

家住玉林乡一村的居民陈志说起乡村少年宫就兴奋。他高兴地说:“好安逸哦,我们农村的娃儿也有了少年宫。”老陈告诉记者,他的儿子今年已经初三了,由于家庭困难,夫妻二人一直在外打工,不能随时照顾孩子,特别担心孩子的安全。“如今家门口办起了少年宫,娃儿放假就到少年宫学画画,学打球,不但学到了东西,安全也没问题,我们做家长的也可以安心在外面打工了”。

三台是农业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大部分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像陈志的孩子这样的“留守学生”占在校学生的绝大多数。为了更好的管理“留守学生”,三台县成立了教体局、学区、学校三个层次的“留守学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动员和组织教职工及优秀学生对“留守学生”进行“一对一”结队帮扶。充分利用网络等教育资源,开设知心信箱、心灵驿站、开心室等,建立心灵沟通的绿色通道,引导“留守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利用“留守学生之家”、“乡村少年宫”等场所开展各种趣味活动来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既学到知识,又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和关爱。

截至目前,全县共筹措资金200余万元建成乡村少年宫194所,实现了全县乡村少年宫全覆盖,使全县4万余名农村留守学生生活有人管,进而促进其健康成长,解除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

“我们困难家庭学生也能上大学了”

“困难时,党和政府总是惦记着我们这家人。”8月22日,记者在三台县2012年“资助困难大学生——金秋助学”助学金发放仪式现场,见到了刚刚领到5000元助学金的郪江镇花棚村二社蒋青松的父亲。他告诉记者,他家有两个孩子,前年大儿子考上了大学,今年二儿子蒋青松又考上了大学,他自己高位截肢,完全丧失劳动力,家庭只能靠妻子务农的微薄收入支撑,生活十分困难。“要不是有好政策,有好心人帮助,两个娃儿根本上不起学。我们困难家庭学生也能上大学了,一想起这些事,我真是有说不完的感谢话。”

近年来,三台进一步推进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全县共投入“两免一补”资金31789.94万元,其中上级下拨30701.78万元,县财政配套1088.16万元,对758840人次中小学生实行“两免”政策,104915人次中小学生享受“一补”政策,保障了家庭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并正常完成学业。充分利用“助学贷款”和“金秋助学”等形式加大对困难大学生的资助,目前,全县“金秋助学”资金已达400余万元,已帮助3000余名困难学生圆了大学梦。

“现在学生的学习环境硬是好”

“现在学生的学习环境硬是好,教室宽敞明亮,电脑、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展台啥子都有哦,和城里的学校都没有差别了。”建平初中59岁的蒋文华老师看着教室里刚装上的电子白板感慨地说。蒋老师告诉记者,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陪伴他在讲台上度过了30几个春秋,从来没想过在退休前还能用到像电子白板这样的“洋玩意儿”。

三台县把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整合资源和优化布局有机结合,科学制定并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新建了寄宿制学校61所。并以此为契机,先后投入近亿元完成了教育教学设备配置,全面提升了教育软、硬件环境,基本实现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水平。全县除了加快基础建设和完善教育教学设备外,还加大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推进力度,建立城区学校联盟,采取城区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的学校实行结对支援农村学校,选派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等办法,进一步加快推进了我县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新学期 新起点新希望

新闻推荐

“输血”变“造血”打开致富门——三台县残疾人创业帮扶工作见闻

800元助残补助金能做些什么?近日,记者走访了三台县部分残疾人,从他们身上找到了答案。“从去年至今,我用800元助残补助金发展养殖,现在出售成品肉兔收入达2万元。”9月10日,正在忙着给兔...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