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语文教学中的“微习作”

绵阳日报 2016-09-20 00:00 大字

“微博”、“微信”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能以小见大的“微世界”,他们正无所不在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样的“微”可以让我们在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尽快地传达信息,瞭望世界,更快地释放自我。“微课”、“微格教学”是出现在教学中的“微”,我们探讨实践“微”,无非是想在有限的课堂中,更多更全更细致更专业的实现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对“微”的需求更迫切。在学生的读写需求空间更广大的教学活动中,这种“微”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更高效的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阅读与习作是重点,但这两者在很大的程度上却没能有效的结合,读与写分离严重。虽然课本的编排有意识地加强了读写结合的训练,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顾此失彼。因而,在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中,实时地进行“小练笔”,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用“微习作”将读写有机结合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无疑为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

一、因文而异,选好契合点

小学语文习作一般安排在每个学习单元结束之后,一般都围绕着一个训练主题编排课文,训练目标清晰,要求明确。单元内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读写范文,但再好的文章对学生来说都只能作为学习语文的载体,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欣赏,更需要从课本中有效地进行模仿与创造,举一反三,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因而,从每一篇文章中发现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选好“微习作”的内容非常重要。

比如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很多地方都能深深地打动读者,让人从内心深处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产生同情。这里就可以选择其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下笔,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写你想对她说的话,或者写你的美好期盼……学生有感而发,读了写,写了再读,于细微处见真情,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学习了写作方法,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联系生活,体会情感

有些课文,在难点的突破上,也可以用写的方式来进行。有些地方词语难以理解,有些句子需要重点体会,有些话的含义深刻,需要从表象看到实质。这些地方讲的再多,学生也很难进入文本角色去体会,如果让学生变读为写,也许效果更显著。比如,教学《老人与海鸥》,学生难以理解海鸥反常的举动,难以从“肃立”“守灵”等情景深入体会,因此也就很难理解海鸥对老人的感情。这个时候安排一次“微习作”,想一想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写一写自己曾经亲历过的亲人离开(短暂的分别或永久的离开)的场景,写出你当时的反应(动作与情绪)。用亲人的离开去体会海鸥,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离别,感受依恋与不舍,从而更真切地体会人与动物间胜似亲人的情谊。

三、找准方向,无限延伸

“言有尽而意无穷”,很多课文的结尾似乎意犹未尽,留给读者很大的发挥空间。同一个现象,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物,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结合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社会经验,产生的是不同的想法与见解。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认识事物,引导学生思维,合理地对文本进行延伸,想象练笔,续写文本,我们会惊奇地看到孩子绽放的思想火花。比如,在教学《稻草人》这一课时,很多孩子的续写都不愿意再将老太太的处境放在那样一个悲惨的背景之下,他们更多的忽略了当时社会的现状,用现实生活中的“杀虫剂”、“专家”帮助老人夺取丰收;或者用邻居的同情,用集体的温暖帮助老人度过难关……这些“微习作”带有他们的生活经验,带有他们的智慧和美好愿望,这是只有生活在阳光下的孩子才能表现出来的健康与乐观。

四、精彩之处的仿写

仿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项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帮助学生从阅读到习作的桥梁。学生以阅读的文章为例,从句子的仿写到段落的仿写,再到篇幅短小的整个文本,仿写例文的描写方法,仿写例文的结构安排,仿写例文的习作顺序等等,真正实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因为是仿写,有可借鉴的榜样,习作难度降低,学生比较有习作兴趣,但同时学生又必须在习作前认真研读例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下笔如神。所以,写与读的相互作用就格外彰显。在六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阅读链接中,课本编排了刘倩倩的一首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就让孩子们仿写这首诗,孩子们的仿写百花齐放,其中一个这样写道:“我和家人围桌吃饭,我悄悄地留下一个座位,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奶奶给我发了红包,我悄悄地藏在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想请她到我家做客,给她送上新年的红包,让她幸福快乐……”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尽是同情,用善良与友爱改写着小女孩的命运。“微习作”耗时少,边阅读边练笔,学生习作压力小,阅读习作相得益彰。于大处着眼,于“微”处着手,和煦的“微风”过处,更是生意盎然。

(平武县龙安镇北山小学 王永芳)

新闻推荐

谈体育课改的理念

教师自古至今担任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传统教学体现了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即老师叫学生怎么做,学生就应该怎么做,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力、想象力和创新的能力,学生机械性的学习成为社...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